柳忱明知柳翀強詞奪理,卻還是笑道:“那我便借大哥吉言了,本日曬書,他日高中!”
“父親是早就進士落第的人了,我又不消考科舉,這裡就你一個有誌於功名的,你不趁機在魁星麵前表示表示,如何讓他將來保佑你高中呢?”
“先生文中有‘焉能為有無底人’之語,兒不知其出處,亦不知作何解?”
柳明誠問道:“忱兒,惟師前次托羅頲帶給你的文集讀過了冇有?”
“此語化自《論語·子張》‘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一句,用以描述庸官、具臣,此等人知‘繁華’之敬愛,但又怕被‘擯斥’;有‘欲心’,但又不敢猖獗;有‘怠心’,但又不敢廢事;無‘愛民’之實,但也不肯‘虐民’;無‘向上’之誌,但亦不敢‘為邪’,故稱之為‘庸碌之人’。比方州縣官,到任之時,便應查此郡縣受病標本、施治後先,何困可蘇、何害當除、何俗當正、何民可懲、何廢可舉,洞其弊原、酌其治法,日積月累,責效觀成。倘到任時處所是這般氣象,離職時處所還是是這般氣象,如此等官,虛享數年俸養,無益百姓,則為‘有無底人’,當斥去之。”
起首說‘罰弗及嗣’。連坐之法始於管子,興於商君,但自始至今爭議之聲從未停止。曆代《刑法誌》對連累之刑都有攻訐,《漢書》亦稱連坐法為‘過刑’,稱鼓吹連累之論為‘謬論’,孟子也說過‘罪人不孥’的話,唐太宗也曾經質疑說:‘連坐皆死,豈定法耶?’,乃至就連同為法家的韓非子都是反對連坐的。曆代王政均不公開主張罪及妻兒,然曆代律法——包含《唐律》及我朝《淵律》在內卻均未完整拔除連坐之刑,何也?不過兩個字:管用!
柳翀在中間聽著也暗自思忖:本來關於庸官懶政其間也是如此對待,這倒冇有甚麼辨彆。
喜好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請大師保藏: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二人說了半天話才又回到“述古樓”,柳忱苦笑道:“父親,大哥,這說好了一起曬書,如何成了我一人在忙活?”
“宮裡隻要不逼楚王,臨時應當還能相安無事。”
“讀過了,先生的文章文義深遠,深思翰藻,有些處所不甚明白,正想向父親就教。”
“那敢情杜龜年還是被您牽著鼻子走啊!您白叟家這詭計狡計玩的短長!”柳翀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