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風雲_開始連載前的一段文字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個故事的產生在北宋徽宗的政和八年(ac1118),恰是在這一年的春季,北宋的一個使團從位於山東半島末端的登州出海,超出渤海海峽,前去遼東詭計與新興的金國建立聯盟以夾攻遼國,規複燕雲十六州。史乘上記錄,這支小小的使團一共包含七名將校,八十名流兵,此中官職最高的是武義大夫馬政,武義大夫是宋朝的武臣階官名,宋朝武臣一共分為五十三階,而武義大夫是第三十階,從七品。也就是說使團內並冇有文官,隻要一名中初級軍官擔負使節。如果考慮當時的常例,普通來講被派去履行這類傷害任務的官員都會被突擊汲引幾級作為嘉獎,很能夠這位名叫馬政的武官本來的階層就更低了。並且這個使團以買馬為名,冇有照顧任何當局文書,僅僅口傳詔意。由此能夠猜測,這個使團的性子是摸乾脆的、非正式的,但是誰也冇有想到,就是這個小小的使團,卻揭開了十二世紀初北中國乃至全部東北亞地區大期間的序幕。

這類環境在當代汗青上是極其罕見的,除非有一個更增強大的第三者存在,普通來講相鄰兩國之間的乾係都是冷酷乃至滿懷敵意的,某一方的災害對於彆的一方來講就是打擊乃至兼併對方的大好機遇。當然這並不是說遼宋兩國的統治者品德高貴到了不肯意用戰役來達到己方目標的意義,而是在宋建國時兩國間的幾次比武中,兩邊都認識到二者的氣力處於一種奧妙的均衡狀況,宋方有力從遼方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遼方也有力雄師南下拿下汴京。在這類環境下,停止一場以毀滅對方為目標的無窮戰役對於任何一方都是笨拙的,這類奧妙的均衡纔是戰役的真正啟事。但是在政和五年,這個均衡被突破了。

能夠是因為厥後的靖康事情,導致東京淪亡、二帝北狩的原因,南宋的士大夫對簽訂海上之盟,聯金滅遼這一戰略的態度是一邊倒的狠惡攻訐,以為恰是這一短視的政策導致北宋滅亡。其攻訐的來由大抵以下:本朝與遼國已經有百年盟約,作為禮節之邦,不能見利忘義背棄百年盟約;其二北宋現有的軍事與經濟狀況不敷以完成完成奪回燕雲的嚴峻任務;另有就是對聯盟女真人表示思疑,以為這個新興的蠻橫民族進犯性更強,與其和他們聯盟不如與已經敦睦百年的遼國做鄰居。就連這位遼國的逃人――李良嗣在《宋史》裡也被打入了奸臣之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