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1_第18章 複仇(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有戶1267萬,蒙古滅宋時剩下937萬,降落26%。

但跟著叛逆的擴大,元朝統治者們認識到了題目的嚴峻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們的血管裡復甦過來,他們重新整編了軍隊,規複了戰役力,四周彈壓叛逆。

這些子孫中最優良的一個,叫做擴廓帖木兒。

在屠城的威脅下,這些荏弱的南人彷彿並不驚駭,從兩淮到襄陽再到四川,他們無不碰到狠惡的抵當。

但是運氣不好,在擄掠返來後,恰好碰到了叛逆兵,剛看到對方的旗號,領隊的首級便大呼“阿卜,阿卜”(快跑),這支最為精銳的軍隊就是如許敗退的,退歸去後還幾次誇大本身是遭受數倍於本身的叛逆兵才敗退的。

蒙前人從東亞打到西亞,再打到歐洲,一向都來這一套,他們的屠城是比較有特性的,值得一說。

但是這些曾經縱橫天下的蒙古馬隊已經在吃苦的餬口中沉湎了,有的連馬都不會騎了,他們除了欺負家裡那些手無寸鐵的下人外,並無其他本領。

精神能夠被征服,道義是不會被征服的。

實在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帶中,這也是他的遺書——

這也是為甚麼厥後的蒙古軍隊打擊東歐時,那些體格遠遠比他們結實的歐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啟事。

產生的這統統,讓蒙古貴族們很不睬解,是甚麼樣的力量支撐著這些荏弱的人,讓他們如此固執呢?

蒙古軍隊對中原諸國的進犯確切短長,滅掉西夏國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滅掉曾橫掃天下的金國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和蒙前人兵戈是一種很痛苦的事,因為他們並不與對方直接用刀劍廝殺,其最首要的兵器就是弓箭。

“國度到了這個境地,陛下也隻好以身許國了。”

他另有個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好好地活著不好嗎,為甚麼必然要死呢,阿誰道義就那麼首要?

蒙古貴族們冇有體例了,隻好讓忽必烈出場。

但他們的缺德之處在於,不投降他們必定會屠城,但是投降的他們也並不放過。這是為甚麼呢?

他們根基上都不是被刀劍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的。

忽必烈是一個接管太長時候漢化教誨的人,他深知,殺掉文天祥很簡樸,但要征服貳心中的信心是困難的。

蒙古貴族們很重視保持本身的民族特性,他們不接管漢化,不與漢人通婚(胡想娶趙敏的人就放棄吧),他們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冇法達成共鳴。時不時又出來幾個貴族號令著把漢人都趕走,拿農田去養牛羊,幸虧當時的丞相脫脫禁止,這個笨拙的主張纔沒有得以實現。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