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鳳越彈越快,越彈越對勁,時而左手持琴,時而右手持琴,時而《十麵埋伏》,時而《霸王卸甲》,隻將世人看得目炫狼籍,應接不暇。
張揚一聲長歎,莫非此曲真成人間絕響,除了李玉鳳再無人可奏了嗎?
佈陣彈完又轉為‘九裡山大戰’,此時琵琶聲已如山崩海嘯,的確聲動六合,屋瓦飛墜,世人猶見楚漢兩軍短兵相接。一時馬蹄聲、刀戈相擊聲、號令聲交叉起伏。楊雲等民氣中駭然,唯恐流矢亂刀誤傷本身,坐在凳中一動也不敢動。
玉鳳微微點了點頭,低眉信手而彈,一串樂聲便由琵琶中傾瀉出來,如江潮之水奔湧而來。她先是用撚指緩緩地撥動琴絃,漸漸彈了一陣,倒是越撥越急,越撥越快,彷彿潮流已越來越近,越來越高。到前麵,已是全用輪指緩慢的掃弦,指頭便愈發快起來,垂垂便看不清行動了。
李玉鳳聞言麵帶淒色,回道:“家父李青衫,幼時即通樂律,常有望景即歌、聞聲起舞之行。十三歲迷上了琵琶,自此同寢同榻,同飲共食,珍若手足。先祖乃是有功名之人,斥其不務正業,痛責了一番,將其琵琶付之一炬。遂與家屬分裂,遠走他鄉,單身浪蕩於歌肆樂坊,四周看望樂手參議琴技。終在十八歲那年琴藝大成,名動九州,十九歲又進到宮中,為司樂坊首坐。
女子先做自我先容,此女姓李,名玉鳳。姓名中三個字便有兩個與李鳳棲不異,李掌櫃便生了一番靠近,麵色也馴良了很多。扣問得知,玉鳳已有廿四歲,本是人妻,少年時亦是美豔無邊,後因大哥色衰,夫君另有了新歡,慘遭丟棄,斷了生存,隻得投了青樓。
玉鳳道:“先父傳下來的。”
得勝凱樂奏過,琵琶又垂垂有了嬉笑怒罵之音,想是劉邦正在論功行賞,各路將士正在爭奪功績。
張揚問道:“李女人最後所奏但是全軍奏凱、諸將爭功與得勝回營三章?”
閒話少說,讓我們重歸賽場。
世人聽她如此一說,心中便有些慘淡,難怪其麵色憂愁,原是得誌之人。
公然,琵琶聲變得氣勢昂揚起來,大弦之聲如戰鼓,小弦之音若嗩呐,琴絃一撚竟是長笛洞簫,好個凱樂高奏,歡天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