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棚四周無牆,大柳樹的枝條垂下來,隨風輕擺,間或有鳥叫蟲鳴,意趣盎然。再看門口,擺佈各有一麵旗簾頂風招展,兩麵旗簾之間掛著一塊鎏金大匾,上書:楊記酸梅湯。固然不是名家手筆,卻也古樸勁拙。而棚後則砌有三座老虎大灶,上架人廣大鍋,天然是熬湯所用。
除了楊雲和新雇的伴計,風義山一家人也在店內幫手,大師都是喜氣洋洋,滿臉含笑。風義山的女兒出閣後嫁給了都城商會會長王長順的公子為妻,本日王會長也帶著商會的一乾人前來道賀,為楊雲長臉很多。
“楊掌櫃也不消太自謙了,你這酸梅湯我也嘗過,味道非常不俗。隻是你這店名――楊氏酸梅湯,略微有些俗氣了,如果能再雅一些,自是更佳。”白公子矜持地說道。
如此氣候,絕非楊雲單人之力所能摒擋,便又雇了六位伴計,二人熬湯,四人號召客人。至此,萬事皆已俱備,隻待開門迎客。
楊雲心中有些不覺得然,又不肯獲咎他,隻得說:“願聽白公子高見。”
柳仍然自來到都城後,便足戶不出,每日身側重孝,記念亡父,明天也改穿了綠衫紅裙,前來觀禮。看著昔日的“流賊”――楊大哥,短短一個多月便在都城做出這番奇蹟,心頭自是無窮歡樂,非常為他歡暢。
看罷這統統,楊雲非常對勁。特彆是砌了灶架了鍋,酸梅湯隨熬隨賣,不消擔憂不敷賣了,也免除每日裝車卸車之苦,客人亦可吃到現熬酸梅湯。
楊雲聽到此處便明白了,必然是有人看他的酸梅湯買賣火爆,因而仿照他在城隍廟開了間一模一樣的店鋪。心中悄悄想道,當代中國人愛仿照,冇想到明朝的人也是如此。
六月十四日,是重新開業的日子。吉時一到,一掛萬字頭鞭炮響起,楊雲登上梯子,親手揭下牌匾上的紅綢,以示登高迎財之意。門前吹鼓手敲鑼打鼓,樂聲響起,一派喜慶吉利。
這日,楊雲在出攤的大柳樹上貼了一張書記,上麵寫著:
白公子搖著扇子沉吟了一會,說道:“這蘆棚外柳枝輕垂,清風拂麵,此處有柳有風,你又姓了個楊,這三個字合起來便是楊柳風,你這店名不如改成楊柳風,楊掌櫃感覺如何?”
白公子笑著說:“劉公子,你又跑哪兒去吃酒去了,累我一陣好等。”
貼罷佈告,楊雲的擴大打算便開端實施了。在風義山的幫忙下,請了各色工匠,在柳樹下搭起了一座占地約半畝的蘆棚,以做售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