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輪辯論的導火線便是儒生韓輔吉的上疏,要求光海君廢黜仁穆王後,遭到領議政奇自獻的反對。
要不然朝鮮人也不會急著奉上本身國度的翁主到大明來和親。想到這裡,朱由校又想起他瞥見過的一些質料。元朝的時候朝鮮就曾經利用美人計,讓元朝的天子娶了朝鮮女人做皇後,然後元朝滅亡了。
勝利追封恭聖王後的20今後,光海君差捕盜廳奧妙緝捕仁穆王後的叔叔金季男,製造的讓故意人進犯仁穆王後的機遇。
比來一段時候,他們伉儷之間曾經為很多的小事起了爭論,固然乾係和緩下來,但是呢?再加上交際方麵的美人,或許會鬨出衝突也說不定。
這意味著即便光海君措置仁穆大妃,也不會違背母子嫡親,令光海君勝利毀滅了肅除仁穆王後的最後一重品德桎梏(朝鮮國王稱嫡母為“母後”或“慈殿”,稱王妃以外的生母為“聖母”或“慈親”。
光海君以殛斃或放逐帶頭者結束了這一次的危急。直到2年後的夏季(1617年),朝廷才為仁穆大妃的去留展開才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狠惡的辯論。
將近50人表示支撐,多為大敗黨(此時,反對廢黜仁穆大妃的大敗派離開黨派,構成新黨“中北”)。
在這類文武官員隻顧私利不顧國度的民風下,朝鮮國勢日頹。特彆雪上加霜的是,此時的朝鮮還麵對後金的軍事威脅。
麵對努爾哈赤的應戰,明朝顛末近一年的籌辦,於1619年春策動了大範圍的圍殲,出兵10萬,號稱47萬,分4路夾攻後金,誌在必取。
當憐憫仁穆大妃的聲音完整消逝今後,光海君下教旨,囚禁仁穆王後,但並冇有把大妃廢掉,而是拿掉了她大妃的職位,改稱西宮。
光海君最後一次稱仁穆大妃“母後”是在1614年6月。一個月後,使臣帶來明廷同意追封恭嬪金氏的動靜。從當時候開端,光海君改稱仁穆王後“大妃”;支撐廢黜仁穆王後的人稱她為“西宮”)。
為此,從1613到1617年,朝政發作了三次大範圍的爭議。起首是大敗人名儒鄭蘊上疏言詞鋒利指責光海君不義(借保衛之手殛斃永昌大君)不孝,點破光海君借刀殺人一事,後牽涉出七庶獄事一案中的各種疑點,激發軒然大波。
光海君在處理永昌大君以後,下一個題目就是如何措置仁穆大妃(仁穆大妃被指參與了金悌男謀逆一案,但貧乏確實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