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
劉大人此時對關坤瑜已經非常對勁了!
腦袋內裡多出了一個藏書閣樓,這類事能科學的了纔怪啊!
再然後,半分鐘疇昔了,就連邱一龍額頭上都有了汗珠,劉大人則是絕望的直點頭,關坤瑜這才終究開了口。
劉大人饒有興趣的看著關坤瑜,見他一副氣定神閒的模樣彷彿胸有成竹,不由想到:“這小子倒是有點意義,和我那誤入歧途的小侄分歧。嗯,能夠好生考校一番,如果真有些本領的話倒也不該過量連累,放他一馬便是了。”
“好了好了,你的本領本官已經曉得了。”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凡大合樂,必遂養老。凡語於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三而有一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幣,然後釋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儐於東序,一獻,無介語可也。”
自以為找到了公道解釋的劉大人感覺此時的關坤瑜應當已經不那麼嚴峻了,因而再出一題。
僅僅隻是憑著方纔關坤瑜的表示,劉大人就感覺給他一個生員鐺鐺也不虧!人家《禮記》背的如此之好就已經超出了大多數士子了!
“救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以是修內也;禮,以是修外也。禮樂交叉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知其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
見關坤瑜還要持續往下背,劉大人從速開口打斷了他。
“公族朝於內朝,內親也。雖有貴者以齒,明父子也。外朝以官……”
“好吧,再等等,如此短時候就能答出來那定然是百年不遇的奇才,這等人物那裡是那麼好出的?”
……
三秒疇昔了,關坤瑜仍然一副思考的模樣,半點開口的意義也冇有。
既然腦袋裡有個藏書閣樓能夠隨時檢察,那麼為甚麼還要死記硬背呢?
劉大人感覺這個小子有點意義,竟然稍稍籌辦一下就背瞭如此之多。
等了十秒以後,關坤瑜還是不說話!
出完了題,劉大人便盯著關坤瑜看,在他看來,既然關坤瑜如此有信心那麼必定能夠對答如流,說不定這一次還真的讓他給撿到了一個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