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梁實秋先到武漢。谘詢機構百姓參政會在漢口建立,由民社黨主席張君勱保舉,梁實秋被選為百姓參政集會參政員,並插手第一屆百姓參政會。就在此會召開前,傅斯年、梁實秋想在開會時,提出彈劾孔祥熙案。但遭到中共代表吳玉章的反對。來由是抗戰即將開端,中共支撐蔣抗戰,孔雖無能,卻不能倒孔以擾蔣儘力抗戰。此舉作罷,後有人說梁實秋倒孔,實際支撐汪精衛。乃至至今另有人說,梁實秋在抗戰初,是擁汪精衛主和的。而梁實秋在《抗戰時的我》中卻說,在百姓參政會上,他“曾結合馬君武、傅斯年、羅隆基條陳國事,抨擊權貴,固然墨客之見,一定有當,但是已經代表言論,略儘言責”。
錢穆勇於與當時名譽日隆的胡適產生爭辯,可見其治學態度的鬆散和學術勇氣。
胡適的另一弟子羅爾綱曾說:“有朋友問過我:‘胡適最尊敬的朋友是誰?’我不能切當地答覆……但是,當朋友問到我:‘胡適最看重的門生是誰?’我立即答覆說:‘傅斯年。’”
對政治我一貫有興趣,但是自從抗戰軍興我就未曾持續寫過政治攻訐的筆墨,來由很簡樸,現在是分歧對外的時候。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
魯迅這段筆墨很復甦,也很深切。可惜一些史家卻視而不見。比如,魯迅對《狂人日記》藝術上不敷的復甦熟諳,比如將本身比作蝙蝠的自謙,比如要破中國孤單的戰役精力,比如對“新的作家”的呼喊和等候……這篇文章,讓我們不經意間看到一個暮年實在的魯迅。
在清華,梁啟超先生講某一題目時,常對門生說的一句話是:“你們去問陳先生。”
1935年,錢穆三十多萬字的《先秦諸子係年》一書出版,引發學術界極大顫動,被學術界視為中國史學界“劃期間的钜著”,譽之為“釋古派”的扛鼎之作。
“我是在新詩當中,又在新詩以外”
本書不肯置評魯迅所謂“因‘親共’而迴避”之論,因為冇有任何質料證明,魯迅在1927年有“親共”的經曆。但他對傅斯年和顧頡剛之怨懟,多是猜忌而至。魯迅眼中的顧頡剛,不但是“梅毒菌”,還是要毒害他的“清黨”人物。而究竟是顧頡剛乃一樸重博學的學者。中華群眾共和國建立後,為兩屆政協委員、兩屆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