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清流.大師們的中興時代_第四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爭自在的體例在於負任務的人說負任務的話”

魯迅當然也惦記取老母,從不拖欠西三條的餬口費一百五十元(或一百元)和家人的零費錢二十元,十年一向定時定量,物價漸漲,也從不增加。產生戰亂,南北斷郵,魯迅還特地在北平朋友宋子佩處存了一筆錢,以備不時之需。當然,魯迅對寄錢也會有些抱怨。比如1933年7月,周作人正為李大釗遺著出版有望而焦急的時候,魯迅給西三條的母親寫了一封如許的信,意味深長:

張恨水抓住這一餬口素材,並加以改革。將本不具有悲劇風致的身分篩汰,倒置違背餬口本質實在的人物乾係,使之合適社會本質實在,使小說獲得質的奔騰。《啼笑人緣》寫的仍然是愛情悲劇。愛情誇姣,卻演變成悲劇,是社會的畸形和暗中形成的。具有光鮮的社會悲劇特性。身處社會底層、老練荏弱的女仆人公沈鳳喜本身,有脾氣缺點,有力順從詭計和暴力,但在尚師長的威脅之下,被掠入劉府後,還是收回“這是甚麼天下!北都城裡,大總統住著的處所,都是如許不講理”的吼怒,無疑是對暗中社會的控告和抗爭。小說不但寫出男女仆人公愛情的竭誠,還揭暴露這誇姣愛情的悲劇,恰是社會的畸形與暗中形成的,是反動軍閥製造的社會悲劇。

《獨立批評》自創刊至1937年7月25日因盧溝橋事情、北平戰事吃緊而停刊。據胡適本身統計,該刊共出二百四十四期,頒發一千三百多篇文章,皆是自在頒發政見,自如攻訐政治、當局為內容的檄文,社會反應很大,有口碑。胡適自稱“小冊子的訊息奇蹟的黃金期間”。

張恨水(1895—1967),曾名芳貴,學名張心遠。本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廣信。六歲蒙學,入本地塾館就讀。十一歲讀《殘唐演義》,愛不釋手,遂又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紀行》《封神演義》等古典小說。其《寫作生涯回想》中先容,十三四歲,即從《聊齋誌異》和《紅樓夢》的文字及其講明上,讀“懂了很多典故”,“貫穿了很多作文之法”。厥後,進新黌舍,仍癖好文學,日夜讀小說,並且仍然“愛讀風花雪月式的詞翰”,並從《莊子》《西廂記》中“學會了很多騰挪閃跌的文法”;還由《儒林外史》對諸人物的描述中,體味到諷刺伎倆的應用。彆的,他還愛讀林紓譯的域外小說,賞識此中中國小說鮮有的心機描述。十七歲之前,讀《花月痕》《桃花扇》《燕子箋》《長生殿》等小說傳奇和戲劇時,沉醉於此中詩詞小品及出色的篇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