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_第6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凡曲,止是一聲清濁高低如縈縷耳。字則有喉唇齒舌等音分歧。當使字字舉本皆輕園,悉融入聲中,令轉換處無磊塊,此謂“聲中無字”,前人謂之“如貫珠”,今謂之“善過分”是也。如宮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宮為商歌之,此“字中有聲”也,善歌者謂之“內裡聲。”不善歌者,聲無頓挫,謂之“念曲”;聲無含韞,謂之“叫曲”。

邊兵每得勝回,則連隊抗聲凱歌,乃古之遺音也。凱歌詞甚多,皆販子卑鄙之語。予在鄜延時,製數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記得數篇。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彆分子將打衙頭。回看秦塞低如馬,漸見黃河直北流。”其二:“天威第地過黃河,萬裡羌人儘漢歌。莫堰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其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現在不寄書。”其四:“旗隊渾如綿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先教淨掃安西路,待向河源飲馬來。”其五:“靈武、西涼不消圍,蕃家總待納王師。城中半是關西種,猶有當時軋吃兒。”

《柘枝》舊曲,遍數極多,如《羯鼓錄》所謂《渾脫解》之類,今無複此遍。寇萊公好《柘枝舞》,會客必舞《柘枝》,每舞必儘日,時謂之“柘枝顛”。今鳳翔有一老尼,猶是萊公時柘枝妓,雲“當時《柘枝》,另稀有十遍。本日所舞《柘枝》,比當時十不得二三。”老尼尚能歌其曲,功德者常常傳之。

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端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明帝、宋開府皆善此鼓。其曲多合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時杖鼓,常時隻是打拍,鮮有專門合奏之妙。古曲悉皆散亡,頃年王師南征,得《黃帝炎》一曲於交趾,乃杖鼓曲也。唐曲有《突厥鹽》、《阿鵲鹽》。施肩吾詩雲:“癲狂楚客歌成雪,嬌媚吳娘笑是鹽。”蓋當時語也。今杖鼓譜中有炎杖聲。元稹《連昌宮詞》有“逡巡‘大遍’《涼州》徹。”所謂“大遍”者,有序、引、歌、嗺、哨、催、攧、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十解,每解稀有疊者。裁截用之,則謂之“摘遍”。古人大麴,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吾聞《羯鼓錄》序羯鼓之聲雲:“透空碎遠,極異眾樂。”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蟬》、《滴滴泉》之曲。予在鄜延時,尚聞其聲。涇、原接受公事楊元孫因奏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闕,元孫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遺音遂絕。今樂部中統統,但名存罷了,透空碎遠,了無餘跡。唐明帝與李龜年論羯鼓雲,“杖之弊者四櫃”,用力如此,其為藝可知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