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_第25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熙寧七年,嘉興僧道親,號通照大師,為秀州副僧正。因遊溫州雁蕩山,高傲龍湫回,欲至瑞鹿院,見一人衣布襦,行澗邊,身輕若飛,履木葉而過,葉皆不動。心疑其異人,乃下澗中揖之,遂相與坐於石上,問其氏族、閭裡、年齒,皆不答。鬚髮皓白,麵色如少年。謂道親曰:“今宋朝第六帝也。更後九年,當有疾。汝可持吾藥獻天子。此藥人臣不成服,服之有大責,宜善保守。”乃探囊出一丸,指端大,紫色,重如金錫,以授道親曰:“龍壽丹也。”欲去,又謂道親曰:“來歲歲當大疫,吳、越尤甚,汝名已在死籍,今食吾藥,勉修善業,當免此患。”探囊中取一柏葉與之,道親立即食之。白叟曰:“定免矣,慎守吾藥,至癸亥歲自詣闕獻之。”言訖遂去。南邊大疫,兩浙無貧富皆病,死者十有五六,道親殊無恙。至元豐六年夏,夢白叟趣之曰:“時至矣,何不速詣闕獻藥?”夢中為雷電擯除,惶懼而起,徑詣秀州,具述本末,謁假入京,詣尚書省獻之。在朝親問,覺得狂人,不受其獻。明日因對奏知,上急令人追隨,付內侍省問狀,以所遇對。未數日,先帝果不豫。乃使活動禦藥院梁從政持禦香,賜裝錢百千,同道親乘驛詣雁蕩山,求訪白叟,不複見。乃於初遇處焚香而還。先帝尋病癒,謂輔臣曰:“此但預示服藥兆耳。”聞其藥至今在彰善閣,當時未曾進禦。

郢州漁人擲網於漢水,至一潭底,舉之覺重,得一石,長尺餘,圓直如斷椽,細視之,乃群小蛤,零次比擬,綢繆穩固。以物試抉其一端,得一書第,乃唐天寶年所造《金剛經》,題誌甚詳,字法奇古,其末雲:“醫博士攝比陽縣令朱均施。”比陽乃唐州屬邑。不知何年墜水中,首尾略無沾漬。為土豪李孝源所得,孝源素奉佛,寶藏其書,蛤筒複養之水中。客至欲見,則出以視之。孝源因感經像之勝異,施家財萬餘緡,寫佛經一藏於郢州興陽寺,特為嚴麗。

張忠定少時,謁華山陳圖南,遂欲隱居華山。圖南曰:“彆人即不成知。如公者,吾當分半以相奉。然公方有官職,未可議此。其勢如失火家待君救火,豈可不赴也?”乃贈以一詩曰:“自吳入蜀是平常,歌舞筵中救火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