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不驚沉默了一下,道:“殿下可還記得,當今皇上杖殺太史令楊之書的事情?”
司徒牧用力點頭:“天然不會。史官就算那麼寫,也不算是錯的吧。”
司徒牧點點頭:“天然記得。固然已疇昔很多年了,但此事鬨得沸沸揚揚,使我印象非常深切。”
“殿下這裡,公然都是好酒!”夜風中,唐不驚醉意微醺,眼睛潮濕燦爛,麵龐俊美無瑕,“微臣隻等著看那一日,殿下將這天下管理地如何富庶安康,臣也可在一片亂世當中,與至愛之人聯袂終老!”(未 完待續 ~^~)
說罷,他將手中的酒罈遞到唐不驚麵前,笑著努了努嘴。唐不驚也笑,伸手接過酒罈,抬頭大口地喝酒。
“那殿下可還記得,為何皇上要殺楊大人?”唐不驚又問。
唐不驚走上城樓。就看到月色下獨酌的司徒牧。自瞭解以來,司徒牧向來都是桀驁不馴、對統統都毫不在乎地模樣。唯獨這一次。他顯得是那樣冷落和落寞,讓唐不驚感覺,他彷彿從未真正熟諳過這個曾經的太子、現在的自清王。
太子私逃出宮,勾搭亂黨妖人,意欲起兵謀反的動靜,一夜之間在皇宮表裡傳了個沸沸揚揚。司徒璧勃然大怒,下旨拔除司徒牧太子之位,並昭告天下,斥其不忠不孝,罪過累累。他欽點精兵五萬,統帥十名,籌辦討伐司徒牧。在司徒璽和且菡的一味鼓動之下,司徒璧雖屬意莊菲語之子永寧王,但礙於事事皆需倚靠司徒璽,仍改立年僅三歲的司徒琰為皇太孫。
天門關,宜州城。高高的城牆上,有一人單獨吹著夜風,舉著酒罈。一口一口地灌酒。
聽到背後傳來腳步聲,司徒牧警悟地轉頭。瞥見來人是唐不驚,他才舒了口氣,笑道:“先生來得正巧,陪我喝一杯。”
唐不驚點點頭:“史官多數剛正不阿,能夠實在地記錄一個天子在位之時,產生的點點滴滴。那麼殿下可曾想過,如果有一日您即位後,有史官將您寫成‘謀反即位’的天子,你就要殺了他呢?”
“因為楊大人在史乘當中,指責父皇煉丹求藥,即位以後卻忘了為君之道等等。他所列出父皇諸多劣性,跟先生為我寫的《告萬民書》,非常類似。”司徒牧回想道,“父皇得知後大怒,要求楊大人當即重寫。但楊大人對峙史官就要說實話、記真事,不肯變動,父皇就在司徒璽的建議之下,尋了個由頭,將他杖斃了。”
以是此次,司徒牧所打的燈號便是――“清君側。正國本”。這是個名正言順的來由,旨在昭告天下,叛逆並非是妄圖皇位,而是真真正正為天下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