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想當年,這位但是幫手先帝整整十六個年初。不提旁的,單是保護未滿八歲的幼弟,對於年方不過十七的賢郡王而言,又難道是那輕易之事。”
或許正如外祖所言,聖上當年即位之時,多番藉助他家之力方纔保得這華姓社稷。現在若無端將其拔除,另立彆人,隻怕是難敵悠悠眾口,更是有背當年之誓。
置因而何誓詞,外祖倒是三緘其口,未曾有半點流露之意,想來此中也確有需避諱一二之處的。眼下思來,唯可獨占的上風地點,便是這名正言順的嫡子身份。再論其他,恐是……。
無人往衙門告密,自是安寧非常,跟著周遭田產儘數歸入自家名下後,便又開端了收編農戶一樁。原就有彆處可去之人,已是連續上路了,餘下這些便是無處可往的人家,聽聞郡王莊子招收佃農,天然成了本就他們的獨一之選!
“甚麼?你說的但是真相!”
“末將不敢,半句虛言全無。五城兵馬司已是有所動靜,置於旁的……末將是萬不敢冒然刺探一二,附屬兵部統領之事,若被萬歲得知,可怎生了得?”報完此樁要緊之事,忙是拱手退了出去。
再觀那位已近古稀之歲的賢郡王,卻又為何趁亂擅離封地,想必也是為眼下多變的時勢而來;亦或者是受人所托,遊說君王而來……直到那旁宮人換了新茶上來,才轉而驚醒道:“即便如此,眼下的情勢與我而言,亦是再無可變之處!”
“與其按原定之法,藉此各方未敢率先脫手之際,動用暗手從中相互管束他們,現在已是耗不起了!”畢竟,連這位昔日已策畫著名的賢郡王,都已是耐不住性子,直接插手其間了,必將引得世人競相效仿,也是何嘗可知之事?
“莫不是與皇上早有手劄來往,欲將我方……?”忙不迭比出一斷頸的手勢,此中之意已是不言而喻了。
隻是,他運營的圍困之勢,對於其他幾家而言,也一定未曾思慮過。畢竟早有所圖,又怎會不好好謀齊截番。如果其他幾方得知。這位久已未再露麵的賢郡王,欲藉機篡奪了帝位,卻不知世人又會如何作想?
更何況,先帝的決計為之,才使得當年也曾風景無二的攝政王在拜彆以後,一樣是口碑還是。如若被外間得悉,這位當年倉促迴轉封地的真相又是如何,不知另有幾位亦能淡然言及?
手中是既無多少兵馬可控,朝中文臣偏向本身一方的也不過勉強占四成罷了,雖有重臣幾位,終是抵不過異母兄弟那方人多勢眾!何況父皇一慣的聽任自流,與他而言也是變數頗多,隻是不明如成心暗助六弟取而代之,又何必這般疲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