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崇禎瞥見皇宮表裡濃煙滾滾,喊殺聲不斷,他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悲愴,仰天慟哭。哭完,他命王承恩在一棵歪脖子樹吊頸掛好白綾,在王承恩的服侍下,走完了最後一程。王承恩隨後也在中間伴駕而去,史稱甲申國難,大明帝國崇禎一朝自此落下帷幕。
三月十五日,大順軍到達居庸關,唐通目睹敵軍勢大,又自感大明朝局勢已去,遂和監軍寺人杜之秩一起投降了順軍。動靜傳至北都城,有大臣奏請天子敏捷南巡,帝否。
使者見第一個訴求必定達不成,隻好請封西北王,提出隻要崇禎將甘肅、陝西、山西三省割讓給李自成做封地,順軍立馬撤兵,並且今後稱臣,再不東顧。這對於當前的大明帝國而言,實在是個可解燃眉之急的挑選,因為即便分歧意,這些處所也究竟上成為了偽順的地盤了。
崇禎此時才認識到事情的嚴峻性,此時他做了一個決定,命侍衛們將三個兒子彆離趁亂帶離北都城,然後為了不讓本身的妻女受辱,崇禎先殺妻後殺女,隨後本想他殺,但終因王承恩的勸諫而放棄。隨後與大伴王承恩換上便服,從密道逃到了宮城四周的煤山。
局勢危急,但是戍守北都城的將士們卻軍餉急缺,當此將士用命之時,國庫再也無錢可支用。崇禎帝隻好號令大臣們捐餉共赴國難,可群臣卻一個個哭窮,不肯掏錢。深受皇恩的首輔魏德藻隻捐出了伍佰兩,有的捐幾十兩到十幾兩不等,兵部侍郎金之俊、考功司郎中劉廷諫等人隻捐了幾兩,最後崇禎僅僅收到了白銀三千多兩,崇禎帝看到這些白銀,深恨這些官員為國者寥寥,都是些為一己私利者也。
構和伊始,崇禎聽到使者提出李自成讓崇禎承認大順的合法性時,直呼讓侍衛為其披甲,他要上城牆親身殺賊。服侍在側的王承恩立馬勸諫天子陛下,好不輕易讓這位剛愎易怒的天子陛下沉著下來。
此時的崇禎帝穿戴整齊來到太和門,如平常一樣籌辦禦門聽政。但是,倒是一個臣子也冇有。崇禎正籌算問服侍在身邊的王承恩是如何回事,此時正有一個小寺人惶恐跑來朝崇禎稟告:“皇爺,順軍已經攻破外城了,現在正在攻打宮城,奴婢們正在搏命抵當,請皇爺從速離城”。
但是因為崇禎的剛愎自用,政見若最後產生了壞的成果,崇禎毫不會承擔任務,隻會將任務安在獻策者身上。朝臣是以均不肯再為天子開口建言獻策,畢竟袁崇煥、陳新甲諸人的例子在前,誰也不肯意再為崇禎背鍋了,以是構和竟一時墮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