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納緊握手中沾滿明軍鮮血的彎刀,提速突入明軍馬隊當中,再次殺成一團,他是蒙古科爾沁旗的懦夫,身材健旺,頓時技藝高強,平常明軍完整不是他的敵手,放肆非常。
遠處還在與明軍馬隊鏖戰的巴音納見此景象,再也不敢膠葛,頓時領著麾下騎士,開端離開疆場,然後調轉馬頭,往清軍大營方向奔馳。
領頭的甲剌無法之下,隻好紅著眼睛迎擊明軍馬隊。
巴音納正待重振旗鼓,再與那明將殺上幾十回合之時,百步外的戰陣,卻異變突生。
滿臉血汙的田總兵,牙齒都咬碎,他極其不甘心,還想去堵住潰兵,誰料反被捲入了潰兵當中,被裹挾著潰敗而逃。
踏白軍的這波打擊,讓這兩千蒙古馬隊進退維穀,是攻也不好,走也不好。上前對攻的話,明軍馬隊兵力占優,他們必定要虧損;走倒是合適他們的一貫氣勢,他們能夠邊撤邊吊射明軍,但恰好現在戰陣當中另有他們的族人,如果現在走了,豈不是丟棄上官與袍澤?而這在清軍當中,淪陷上官是大罪,他們歸去也活不成。
蒙古兵們不愧是在馬背上長大的,很多蒙古騎士通過藏身馬腹、或者斜掛兩側的體例,避開了最強的打擊,而明軍很多騎士們,則直愣愣的硬挺,當然勇氣可嘉,但作戰技術和馬術還是有待晉升。
趙清淮用馬槊橫掃下一個蒙古兵後,大略一看,頓時感覺麾下兒郎們的騎術還需求練習才行,通過和蒙古馬隊作戰就能看出兩邊差異。
巴音納的英勇引發了趙清淮的重視力,他見其連殺十一名明軍騎士,如同荒漠異獸普通鹵莽,心中頓時大怒。趙清淮斜握手中馬槊,上前劈刺巴音納,他一手馬槊舞得虎虎生威,竟攻得巴音納連連後退,險象環生。關頭時候,巴音納幸得親兵及時上前援護,纔沒被那白甲明軍掃落馬下。
馬背上的騎士們,有馬術好的,還能通過翻滾卸力後,撿的一條命;而技術稀少或者運氣不好的,當場就被撞碎了臟腑,非命當場。
但凡是殺韃子的事,趙清淮必竭儘儘力!
趙清淮領著七千踏白軍健兒,直衝這兩千蒙古馬隊,有善射者已經開端彎弓搭箭,射向了蒙古馬隊。
“豪傑饒命,小的願降”
杜懷仁收到這軍令後,一時候也冇有理睬此中之意,但是甲士以服參軍令為本分,他還是頓時令全軍整隊,後撤五十步。
明清兩軍馬隊在胯下戰馬高速馳騁之下,迎頭相撞在了一起,強大的對向打擊力,讓上百匹戰馬的頭頸當場碎裂,然後在嘶鳴聲中,帶著慣性前衝倒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