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另有豫親王的五萬雄師來馳援,他信賴江寧城裡的這些兵馬已經充足死守到雄師來援。
提及采石磯,實際上就是長江邊上凸起的大塊岩石山體,但其陣勢矗立,宏偉奇駿,立於長江水道邊上,有控扼航道之感化,而又緊鄰南都城(江寧),向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焦漣率鯤鵬軍進占廬江、巢縣,策應和州義兵,威脅廬州。鳳廬清軍龜縮廬州府城合肥,避戰不敢出。
現在的江北之地,清軍兵力虧弱,滿清鳳廬巡撫劉應賓,每天活在風聲鶴唳的驚駭當中。他鄙人轄各州縣收攏兵馬,堆積殘兵,才得眾三千。這點兵馬能不能守得住廬州都兩說,何談驅除明軍,光複失地?
他令三弟白文選,領一營兵馬鎮守安慶城,補葺城防,加固工事。本身則帶著四弟劉文秀和陸從蛟兩員大將,親率四十艘海軍大型主力戰船持續逆流而下,威脅南都城。兩岸清軍見到明軍的海軍大船,皆畏敵如虎,不敢接戰。
......
但是再多的抱怨也無濟於事,劉巡撫隻好將江北戰事詳細記錄於奏摺當中,呈報朝廷,也好讓北京曉得喪失城池,不是本身的任務,然後再順勢向朝廷求援。
不救不可啊,安慶已經丟了,現在就剩下采石磯這個“長江第一磯”作為江寧的西麵樊籬了。
作為一起主帥,要曉得變通,要不然孫稷俠也不會在潭州軍略之時,授予各路主帥臨機定奪之權,因而李定國遂遣各軍主動策應義兵。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而隻要明軍呈現在江寧城下,那江南總督洪承疇還不得變著體例整死他。剛上任江寧,就被明軍兵臨城下,換誰也不會歡暢啊~
頂頭下屬即將走頓時任,讓土巡撫更加焦頭爛額,如果本身坐看鄰州淪陷,這可不是本身將小辮子送到洪承疇的手上去嗎?新官上任三把火,土大人可不想將這第一把火就燒到本身身上。
張龍武率猛龍軍分兵進駐池州、徽州南北兩線各處要地,一方麵完整封堵劉良佐北歸之路,另一方麵為安慶拓展計謀空間,抵抗江蘇清軍來襲;
李成棟跟從高傑交戰多年,勇猛善戰,乃是高傑麾下的頭號戰將,要不然高傑身後,也不會被李成棟最後擔當了其部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