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二品:殿前公公
正三品:掌侍姑姑
乾清宮是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燬而重修,現有修建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坐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麵闊9間,進深5間,修建麵積1400平方米,自檯麵至正脊高0餘米,簷角置脊9個。殿前寬廣的月台上,擺佈彆離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修建範圍為內廷之首,明朝共有14位天子曾在此居住。明朝乾清宮也曾作為天子守喪之處。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雍正今後,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亮”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裡也曾停止過千叟宴。現為宮廷餬口原狀擺設。
太極殿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天子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5年)改名啟祥宮,清朝晚期改稱太極殿。清朝曾多次補葺。太極殿原為二進院,清前期改苗條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辟為穿堂殿,後簷接出抱廈,並與長春宮及其東西配殿以轉角遊廊相連,構成迴廊,東西耳房各開一間為通道,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穿的四進院。
從四品:禦侍
暢音閣通高0.71米,在寧壽宮區的中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戲樓。嘉慶年(19世紀初)又增建扮戲樓。閣高0餘米,從城牆外也能瞥見樓閣的綠琉璃瓦頂。“暢音”即縱情賞噪音之意。高閣分上、中、下三層,彆離為福、祿、壽台。壽台檯麵有五口井通地下室,上有三個天井通祿台。此閣朝北,與帝後等賞戲的閱是樓相對。每逢年節,宮中即在此開演大戲,台上、台下都熱烈不凡。
奉先殿,位於紫禁城內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奠先人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製,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後又多次補葺。奉先殿修建麵積15.00㎡。黃色琉璃瓦重簷廡殿頂,簷下彩繪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凡遇朔望、萬壽聖節、除夕及國度大慶等,大祭於前殿;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腐敗、中元、霜降、歲除等日,於後殿上香施禮;凡上徽號、冊立、冊封、禦經筵、耕耤、謁陵、巡狩、迴鑾及諸慶典,均祗告於後殿。
延禧宮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年),初名長命宮。殿前有東西配殿各間。後院正殿5間,亦有東西配殿各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