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後,我靠農學知識帶娃基建_第66章 豆油工坊開業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接下來,工坊中日日傳來咚咚咚的聲響,男人使力的號令聲另有煸炒豆子的香氣。

水泥路在這個期間天然也有市場,普通都是處所府衙跟鄉紳一同捐建,或許也會有敷裕些的村落出錢修建。

而後他們又見到員工宿舍與食堂,看著那平整四方的屋子,比他們農家土房不知都雅多少倍,地上也鋪了水泥,看那平整的模樣,不曉得的還覺得是將整塊石頭打磨出來的。

這一次,豆腐坊裡又出了個新奇東西,豆油!

“是28,真笨!”

比豆腐皮貴上很多,竹筒隻要手掌大小,分量該當未幾。

前陣子有行腳商聽到豆腐皮名聲,特地繞路到仙岩縣進貨,他們都有本身的發賣渠道,將豆腐皮帶出去後,也賣得甚好,隻是仙岩路太陡了,特地來一趟仙岩的工夫,夠去彆的處所兩趟了,這麼一策畫下來,賣豆腐皮便不劃算了。

長途運輸豆油,用瓦罐輕易碎裂,最好還是用木桶竹筒。

終究,工坊開業了,蘇溱冇有特地告訴本地鄉紳,隻是請縣令下來轉了一遭,同他講了以後的打算,解釋了水泥和榨油機的道理等等,第二日,豆腐坊中便新上了一罐罐裝在竹筒中的豆油,一筒半斤,十斤小米或二十斤豆子可換一罐。

得知這是蘇溱搗鼓出來的堅固如石的圍牆,趙木工父子都別緻不已,圍著牆轉了一圈,不斷用手推牆,不住地說真是奇思妙想。

目前拿來記賬不成題目,彆的不說,阿拉伯數字記賬,比大寫數字中看多了,趙暮彆扭了幾天,也適應了。

而後蘇溱又加購了四台榨油機,需得一月內做成,如果偶然候,還請他們做一些能密封性好的木桶竹筒,不可的話散出去,讓會簡樸木工的人做也成,隻是趙木工父子得先做一個樣品,讓他們遵循大小和款式做,她會用銀錢將木桶竹筒收回來。

一整日下來,竟然隻要寥寥幾個商販試著帶了幾罐豆油分開。

常有隔壁村人路過水泥牆,老遠就能聞到噴香豆油味道。

豆油用完,木桶還能用來儲藏物品,竹筒也能拿來當水壺,等時候長了,這些還能拿來劈柴燒火。

“母親,47是多少啊!我健忘了!”蘇溱在地上胡亂玩弄樹枝的行動一頓,傅薑稚嫩的聲音將她拉回實際。

在工坊正式開業前,蘇溱跟伴計們好好打算了一下將來半月的施工打算,跟每位工人講了以後事情範圍。

最首要的是,木料和竹子滿山都是,取材輕易,製作便利。

畢竟這東西代價擺在那邊,不看看市場遠景,誰也不敢冒然進貨,萬一砸在手裡,但是要心疼死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