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取長補短,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磨練的便是為君之道。
劉備本想在府中宴請。大儒劉寵卻說,不如去酒壚。
劉備又豈能不知。
士族、豪門,皆有上風,亦各有不敷。
蔡邕見劉備年雖幼,卻甚有風儀,舉止得體。這便恭敬回禮:“罪人蔡邕,見過少君侯。”
話說,十月初蔡邕便已裝車出發。為何至今未到?
“少君侯?”劉備聞聲昂首,見劉寵正笑吟吟的看著本身。
斯須,便有一人,麻服短髮,走出車隊。
見劉寵笑藏深意,劉備幡然覺悟。暗忖半晌,這便說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與其讓萬卷書束之高閣,暗室蒙塵。不若擺放堂中,令學子借閱研讀。”
必是蔡邕!
問過前車,皆說仆人家在隊中。劉寵這便挨個扣問,便有一人從車頂躍下。抱拳道:“諸公且稍後,容某前去通報。”
劉備回禮:“蔡公謬讚。備幼年寡德。一起走來,‘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幸小有所成,亦不敢有涓滴怠慢。”
“如此甚好!”劉寵眼中儘是笑意。
本想寫信給恩師,丁寧幾句。想想還是算了。我家陛下雖惜財如命,不善納諫。卻也不是怒而殺人的暴君。這便去信左豐,讓他替恩師從旁辦理,製止如蔡邕故事。
遙看如長龍般的車隊。劉備這便小聲問大儒劉寵:“蔡公家資頗豐否?”
劉寵笑道:“之以是路程遲緩。乃是累日陰雨,伯喈心憂車上書卷浸水被毀。故而逛逛停停。本日方至。”
唯纔是舉,唯德是用。皆有弊端。德才兼備纔是為臣之道。
劉寵笑答:“此不過是些外相。待你住上數日,方知此中奇妙。”
倒是蔡邕一起走來,更加驚奇。驚奇於一花一草,亭台樓閣。驚奇於一舉一動,邑民穿著氣色。更驚奇於胡人自在穿行期間,竟與周遭同氣相求,全無不當!
正如蔡邕所說,禮不成廢。劉備乃是臨鄉之君,豈能喧賓奪主。邑中百姓隻識少君侯和眾家臣,及三位大儒。對一頭短髮的蔡邕知之甚少。便是有人講起,四周人也隻是點頭擁戴,並無其他。
學壇隻論師承淵源,非論爵位春秋。劉備乃是盧植門徒,恩師又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蔡邕師從太傅胡廣。故而平輩論交。四位大儒居於長官。劉備執弟子禮。居下首。
拂塵洗塵。乃是常禮。
連絡此情此景。劉備頓時心中大定。看來,蔡伯喈一時半會不會走了。
劉備見此人虎背狼腰,威武有雄氣。這便衝擺佈言道:“必是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