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閼氏被漢軍所俘。檀石槐親提十萬未能奪回。此去借兵,正當時宜。
劉備安靜地答道:大單於不死,我心難安。
啟事不龐大。檀石槐命不該絕。另有四年陽壽。趁此四年,以他之名譽,必能重整旗鼓,雖不能令鮮卑規複元氣,卻可最大程度的止損。使三部不至分裂。最不濟,也能完成權力交代。令大單於之位,儘能夠的安穩過渡。
劉備齜牙一笑:若真如此,彼時匈奴、烏桓兩部,便如此時鮮卑!
劉備的計謀目標,便是行斬首行動。檀石槐一日不死,鮮卑便一日不會分裂。
劉備目光安靜的回道:我已令三郡烏桓,南匈奴王,裹挾鮮卑部民,南下安設。
此人雖長得有七八分像,但是劉備卻一眼看破乃是冒充。請來大閼氏一觀,也說不是大單於其人。見劉備發笑,大閼氏問道:大單於未死,便是功虧一簣。少君侯何故發笑?
大閼氏神采一黯,又忍不住詰問:少君侯豈不擔憂匈奴、烏桓坐大?
軍中皆知,正因俘虜了鮮卑大閼氏,大單於才怒而圍城。且鮮卑大單於,劃一於皇後。如此身份,茲事體大。自當呈報朝廷,由陛下、三公四府及滿朝文武商討定奪。劉備小小一個鄉侯,又豈能私行做主?
劉備這便答道:大閼氏又作何籌算?
劉備毫不能讓此事產生。
劉備不動聲色,看似漫不經心的隨口一問:且不知,大單於此時會去那裡?
大閼氏眸中,波光一閃。兩人皆多智。看似一段索然有趣的對話,卻早已談妥前提。
不愧是鮮卑大閼氏!
如此僭越,必落人話柄。
大閼氏亦冇答覆,轉而又問:大單於。少君侯,當作何籌算?
大勝以後,反倒是最亂的時候。
究竟也是如此。
檀石槐還能去哪?
得知劉備‘檀石槐必死’的底線。
胡人道狹。視妻妾如牛羊,乃是自家財賄。殺子之仇,奪妻之恨。奇恥大辱,副伏羅氏必感同身受。加上檀石槐盛名遠播,副伏羅氏乃至高車十二姓,必不敢違逆。若高車十二姓齊借兵與檀石槐,重整旗鼓。鮮卑局勢可定,答覆有望矣!
大閼氏出身高車十二姓中的副伏羅氏。且是部落大人之女!
大閼氏忍不住辯駁:平城之圍又當如何?
劉備這便收攏了笑容,伸手將她扶起:大閼氏所言非虛。備雖與大單於勢不兩立。然鮮卑部民,卻不成不救。
大閼氏美眸驟亮:敢問少君侯,當如何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