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樓就是後代的瞭望塔。倉樓便是存糧的堆棧。
劉備那日去送麻墊、果凍,尚書崔寔便欣然手書‘果仙凍,涿縣劉’以示讚美。想必在朝中仕進的崔烈也有耳聞,便向崔鈞探聽了劉備諸事。或許那日崔鈞來信,為其父討要麻墊,並非崔烈本意。而是作為兒子的崔鈞之意。
此時統稱‘郵驛’。又細分為‘郵’、‘亭’、‘驛’、‘傳’。五裡設一郵、十裡設一亭、三十裡設一驛(傳)。‘驛’與‘傳’級彆不異,分歧之處在於載具:‘傳’用車,‘驛’用馬。
在匠人的督導下,族中後輩也造出了第一批床墊。堆放在宗祠以內。
來而不往非禮也。
送達體例有三:‘郵行’、‘馬行’、‘馳行’。郵行,就是指郵卒步行。馬行,就是騎馬傳行。馳行,就是駕車馳行。
腐敗後,家中所雇宗人,開端犁、耖、耙,細細打理秧田。
交代了燕尾八麵矛送與牽招的前後諸情,又說他父親崔烈,也想要一張床墊。
百斤重物,數尺見方。‘郵行’、‘馬行’都不可。隻能用車行。
也正因如此賢達,方纔寫出《四民月令》吧。
四個角樓倒是設想的不錯。前堂由現在的重簷大屋,改成兩層重樓。與四周角樓由建在牆上的廊橋相連。後堂變成中庭。起三層重樓。然後纔是後院。後院主樓和前樓一樣,亦是兩層。
填寫上‘建寧元年仲春初五,涿郡涿縣陸城亭劉備,郵安平國安平縣東城亭崔鈞。北書(在北地來往的手劄),馳行。’的表單,又付上充足郵資,人生第一份包裹,順利寄出。
二三二的重樓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