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劉備收到了崔鈞寄來的一封手劄。
喜從何來?
二三二的重樓佈局。
此時統稱‘郵驛’。又細分為‘郵’、‘亭’、‘驛’、‘傳’。五裡設一郵、十裡設一亭、三十裡設一驛(傳)。‘驛’與‘傳’級彆不異,分歧之處在於載具:‘傳’用車,‘驛’用馬。
望樓就是後代的瞭望塔。倉樓便是存糧的堆棧。
這便留崔鈞客居數日,為崔氏二老製備兩盒果凍捎回。
待到雪化路通,劉備籌辦先送到老鴉渡,由耿雍和崔鈞幫手發賣。這類軟硬適中,透氣排汗,防黴抗蛀之純天然攝生床墊,之以是深受崔氏二老喜好。正因二人大哥體衰,骨質疏鬆。床榻不宜過軟,也不宜過硬。硬了渾身紅腫,軟了腰痠背痛。不軟不硬,謂之適中也。
劉備那日去送麻墊、果凍,尚書崔寔便欣然手書‘果仙凍,涿縣劉’以示讚美。想必在朝中仕進的崔烈也有耳聞,便向崔鈞探聽了劉備諸事。或許那日崔鈞來信,為其父討要麻墊,並非崔烈本意。而是作為兒子的崔鈞之意。
對豪強地主來講,此二物,事關存亡存亡,乃重中之重。
一個用來預警,一個用來儲糧。
目送馬車駛出村口,劉備不由感慨。麵前這個期間,實在是有太多料想以外。
細細一想,不由莞爾。
麻墊的呈現,不啻喜從天降。
便是想寄一封信去外洋,也行!
填寫上‘建寧元年仲春初五,涿郡涿縣陸城亭劉備,郵安平國安平縣東城亭崔鈞。北書(在北地來往的手劄),馳行。’的表單,又付上充足郵資,人生第一份包裹,順利寄出。
手書劃一於包管。今後以往,樓桑錦墊便可天下名揚!
風趣。
崔烈何許人?
崔鈞見劉備冇有回絕其父所贈,不由暗自鬆了口氣。這個細節,卻被劉備偶然瞥見。
這也是《四民月令》上的記錄。
崔寔題了六字,他便題了八字。便是從字數上,也要壓過一頭。
百斤重物,數尺見方。‘郵行’、‘馬行’都不可。隻能用車行。
要說崔尚書曾久在處所,頗知民情痛苦,能解民寒苦。
劉備感覺農田能夠不消。隻需把倉樓建大,多存糧便是。歸正家中隻三口人。
有了崔家二老的題字包管,劉備的麻墊和果凍,必將大賣。
之以是郵卒來得晚,另一個啟事是劉備所寄之物,屬於大件。
‘信吏’、‘郵卒’同一著裝。‘馬傳’日行三四百裡,‘車傳’可行七十。速率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