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俗發源於漢朝。《事物原始》:“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帳中共坐,歡飲以後,預戒宮人遙撒五色同心花果,帝與夫人以衣裾盛之,雲得果多,得子多也。”將五色果撒向帳中,帳中的武帝與夫人以衣裾接往懷中,其意便在於感到五色果的生殖力量,得以早生貴子。
公孫氏卻點頭。
婦饋舅姑。新婦親身侍營私婆進食,待二老食畢,新婦要意味性地吃公婆的餘食以示恭孝。另有一說,“婦饋舅姑”指新婦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燒飯做菜,以饋舅姑,以示自而後主持中饋,以儘孝道。
納征。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納聘以訂婚。《儀禮·士昏禮》:“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結婚禮。”納征今後,婚姻進入正式籌辦階段。
取字的法則,自不消說。自周朝以來,取字凡是為“伯某甫”。此中‘伯’乃是排行。詳細是: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某甫’乃是對男人的尊稱。某是表字的設代。
春分後,北地仍積雪深厚,河川皆白。
婦見舅姑。時下,婦女稱公公為“舅”,稱婆婆為“姑”。結婚後的第二天淩晨,新婦夙起、沐浴,端著盛有棗、栗和腶修(搗碎加以薑桂的乾肉)的竹器到公婆寢門外等候。“棗”取夙起之意,“栗”取顫栗之意,“腶修”取抖擻之意。
來問劉備。劉備卻笑道:天下公孫皆一家。且傳我話,就說,隻需是公孫,便來喝一杯喜酒。
交拜禮。伉儷交拜,淺顯齊民在青廬(飾青幔的屋子)內停止,劉備乃是列候,故而多用玄紅二色。
但是縱觀三國,彷彿隻要劉備稱‘主公’。比如曹操等人皆被稱‘明公’。
廟見成婦。婚後三個月,夫家擇一日,率新婦至宗廟祭告先人,以示該婦今後正式成為夫家成員。
正因時下取字法則繁多,劉備才執意要插手恩師名簽。
《儀禮·士冠禮》:“宜之於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鄭玄注:“甫是丈夫之美稱。孔子為‘尼甫’,周大夫有‘嘉甫’,宋大夫有‘孔甫’,是其類。甫字或作父。”
玄德二字,公然是恩師所贈。
合巹禮。前人飯後要“酳(yìn)”,就是以酒漱口,既為潔淨口腔,亦有安食感化。“酳”有三次,稱“三酳”。婚禮中三酳的酒器,前兩次用爵,最後一次用巹。所謂巹,就是將匏對剖而成的瓢。新婚佳耦各執一片而飲,稱為“合巹而飲”。同用一個葫蘆喝酒,然後互換。葫蘆苦澀,盛酒甜美,意為伉儷二人今後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