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行進了多少裡程,便可對比皮尺吐出的數字,精確度量!
漢朝第一家計程馬車館,在樓桑村新奇出爐。車輿(車廂)也是特製。能排坐四人。加上車伕,總計五人。
僦車館,便是賃車館。
後代上馬石多為漢白玉或大青石質地。一石分兩級踏步,第一級高約一尺三寸,第二級高約二尺一寸,寬一尺八寸,長三尺擺佈。上馬石側麵呈直角,長約四尺半,寬約二尺,高近二尺。底為須彌座,邊框飾祥雲紋飾;一級踏台長方形,樸實無華,長約二尺半;二級踏台比一級高約一尺,平麵二尺正方,周邊雕塑出煩瑣精彩的紋飾的錦緞和款項,寄意‘斑斕出息’、‘福在馬前(錢)’或‘頓時前(錢)程’。諸如此類。
如此甚好。
因何包車價貴,乃因包車更加便當。若要清淨獨行,天然包車最好。
劉備已是亭侯,可製作本身的出行車隊。
邑中馬匹、車輛漸多。湯池、酒壚、客舍……後院雖都能泊車。何如車輛浩繁,冇法停靠。乃至淤塞街道。還是因樓桑地小而樓高。市長耿雍和置長崔鈞紛繁來找。
出租馬車,無需另設院落。交由置長崔鈞。將置樓左邊大屋,全數征用,改革成:‘僦(jiù)車館’。
馬車價更高。
須知,少君侯可很多那些許的僦費。
代價分兩種。
之所以是兩塊上馬石,而不是一塊上馬石,一塊上馬石。蓋因‘上馬’寄意不好。因而棄用。
依圖所繪,記裡鼓車分高低兩層,上層設一鐘,基層設一鼓。記裡鼓車上有小木人,頭戴峨冠,身穿錦袍高坐車上。車走十裡,木人伐鼓一次。當伐鼓十次,就擊鐘一次。形狀為獨轅雙輪。車廂內設‘差動齒輪組’。齒輪始終與車輪同轉,其最末一隻齒輪軸在車行一裡時,恰好迴轉一週,車子上層木人受凸輪牽動,由繩索牽動右臂伐鼓一次,以示裡程。
蘇伯笑道:我有一圖,可解少店主心憂。
聽聞此名,劉備如雷貫耳。
傳聞,記裡鼓車乃是張衡發明。
劉備想了想,這便笑道:何不建泊樓?
馬拉貨車,並不常見。常見馬車,多是載人。
記裡鼓車是用於計算門路裡程的車。由‘記道車’改進而來。記道車的記錄,最早見於《西京雜記》:“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陽,記道車,駕四,中道。”可見早在西漢期間,已有了可計算門路裡程的馬車。後因加了‘行一裡路,打一下鼓’的裝配,故名‘記裡鼓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