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泉神槍中冊_六十九(3) 將軍解甲池邊坐 掛卻‘絕演’論詩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入聲呐?”瀝重再問。

“行了,不說兵戈,用心學詩。我隻是不明白,為甚麼詩詞格律會相約俗成?”

“炎黃子孫遍及天下。各有方言,不敷為怪。依我師父定見,詩韻平仄,就是為了頓挫頓挫能上口。各地按方言作詩,本身人聽得好,亦無不成。”三橫講。

瀝重想了想說:

瀝重道:“我們北人,說話有四聲。一二聲為平,三四為仄,對不對?”

“疆場批示,本身就是一首詩。哪天我等作詩,也自創一種格律。”瀝重道。

“兩軍相逢,貴在出其不料。未戰,敵方常不識我。卜一比武,你軍隊的脾氣就顯出來了,成為賽過仇敵的利器。”瀝重侃侃而談道。

三橫聞言,不由心中一怔。瀝重跟他是過命的友情,學詩是至心實意來請教,也對他的報告非常佩服,但她仍然要看望這番詩論的權威性。

“另開疆場還是另辟門路?”三橫貧嘴道。

王三橫聽言問道:

“你是夏人,取四聲一二平,三四仄,挺好。這便是‘格律欲嚴心宜寬’的意義,作詩要講端方,但並不能完整拘泥於死律當中。”王三橫進一步說。“你講詩律言簡意賅,也輕易懂,可你們華山派論詩是不是隻算一家之言呢?”瀝重問道。

“以是隻要這第五聲差得大點。它發音短促,也是仄。比如‘國’字靠近北方的‘過’,但音短入聲為仄。而北音‘國’是第一聲,為平。”

是了,瀝重是將軍,甲士以從命號令為本,天然要講階層,樹權威,論端方。三橫想到這,點點頭,道:

“嗯,就像發號令,本身都聽著疙疙瘩瘩,本部人馬如何聽得順?”瀝重瞭解道。

“好了,那我們就不另出奇兵了。哎,可有不遵軍規的嗎?”瀝重再問。

“是啊。‘陽陰’為平,大抵相稱北音一二聲。‘上去’相稱北音三四聲,為仄。”王三橫有他本身的解釋。

王三橫道:

“當然有,但主如果各地平仄韻調方言分歧,就像我們剛纔說的北人無入聲,那入聲韻北人也必不能用與南人分歧。這大抵也不能算不守法則。”

“因為隻要按這個規律,你的詩才最上口,彆人纔買帳。”三橫對此是有體味的。

“將軍呀,你真成,作詩還念著兵戈。”王三橫讚道。

“有點意義。我也曾奇特,這規律為甚麼會是明天這類模樣。但不像你,事事都連問三四層,非整明白不成。”三橫很有讚歎。

“自古文人相輕,誰也不平誰。隻要一件事特彆奇特,那就是詩詞格律。這是相約俗成的框子,並非哪朝帝王將相有如此權威可定。但天南地北,男女長幼皆來遵循。”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