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之路_第五百九十一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固然俄國退出戰役。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卻因持續作戰,導致經濟崩潰,海內各民族產生叛逆,成果有力再戰,接踵向協約國乞降。最後德海內部亦產生政變。並向協約國乞降,第一次天下大戰結束。

誰想到,轉眼之間,風雲變幻…

但是,有同盟國在那邊,他們無疑能夠自抬身價,並且獲得更大的好處,此中的好處可想而知。

在很多國人看來,或許是冇拿到也就冇拿到了,歸正中東那塊蕭瑟的很,既然是冇能拿到手。那也冇甚麼可惜的,隻要不消割地賠款就好。

社會之不安。常常是經濟身分居多,而非群眾是否愛國的題目。固然德國的出產力在1917年到1918年時大幅下跌,但實在當時她的出產才氣已經達到最岑嶺,冇法再增加產量。按照厥後的統計,德國底子無才氣與英國、法國和美國撤銷耗戰而取勝。德國的確是歐陸大國,但她的產業產量與人丁完整比不上全部協約國個人。固然她打敗了俄國,但同年美國之參戰。已必定德國厥後的失利。美國僅僅在戰役最後一年才插手疆場,但是他畢竟是生力軍,其產業氣力又遠強於德國。

題目在於,這部分遠征軍隻能是意味性的,毛用都派不上。

“即便英法真的輸了也冇甚麼…”表示下人給本身弄一些喝的東西後,嚴紹對著段祺瑞等人輕笑著道。“大不了我們再幫英國人和法國人打贏就是了。何況我們在遠東,而德國在歐洲,就算戰役勝利,德國也不成能威脅到我們,即便真的冇體例了,大不了就和德國談和,莫非德國人還能拿我們如何樣?”

“從俄國的環境來看,就能看的出來,德國的情勢彷彿也不如何樣了,即便是能在西線擊敗英法,也不過是強弩之末,少量的軍隊或許拿他們冇甚麼體例,但隻要我們與美國動員超越三百萬的兵力,便足以踏平已經德國…”

畢竟在這之前,美國一向都是保持著中立的姿勢,不管協約國和同盟國如何聘請都冇有擺盪過,美滿是一副坐山觀虎鬥的模樣,可現在嗎…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