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管"本指上期滾存,到了黑心賬房手裡就成了聚寶盆。光緒八年,祁縣喬家查賬,發明二十年前的陳年舊賬俄然多出五千兩。賬房麵不改色:"當年老太爺存的窖銀,現在重見天日。"厥後才知是拿新鑄的官銀做舊充數。
祁縣喬家的老店主發明"三問法":一問耗損何人所見?二問餘料去處何方?三問時價是否符合?某次查出"辭退"項下"黴變陳米三千石",糧倉老鼠都比彆家肥。厥後才知黴米被伴計轉手賣給酒坊釀醋,錢進了私家腰包。
現在小商戶也學精了:雇兩個管帳,一個做賬,一個核賬。早點浪費老闆說得好:"一個管和麪,一個管數餅,月尾對著籮筐算芝麻。"
道光年間,太穀曹家錢莊的店主查賬,瞧著"舊管新收辭退實在"四柱筆筆清楚,捋著鬍子直誇掌櫃無能。誰承想年底分紅時,庫房裡的銀子竟短了三成!本來賬房先生早把"舊管"虛增兩成,"新收"裡摻了五分假賬,"辭退"項下塞滿虛報耗損,最後"實在"數量倒是分毫不差。
介休侯家有祖訓:查賬必帶三樣東西——老帳本、秤砣、吸鐵石。某次查"舊管"中的生鐵庫存,拿吸鐵石一吸,賬上記取五千斤,庫房實存卻不到三千斤。本來伴計在鐵錠裡摻了鉛塊,吸鐵石"咬"不住的儘是假貨。
第一窟:舊管摻陳糧
這就比如現在某些公司財報,明麵上營收增加20%,細看滿是"應收賬款"。街坊王嬸說得俏:"這帳本比我家醃菜缸還深,蘿蔔白菜都能給你泡成海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