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破局當效酒徒意
效李清照"險韻詩成",反客為主
"酒杯隨波辨偽真,停杯處即見元神。
1、曲水浮觴驗仙骨
《禮記·射義》雲:"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這修身自省的境地,正曲直水流觴的精華。
這般雅集端方,暗合《詩經·風雅》"既醉以酒,既飽以德"的古訓。當年石崇辦金穀園宴,更在流觴途中設"詩障":酒杯漂經九曲石渠時,需以竹竿撥動三次方得取飲,撥竿伎倆不對者,縱有佳句亦要罰酒。《晉書》載,潘嶽因撥竿時小指微翹,被譏為"金穀俗態",整整三年不得入清談之席。
3、續寫蘭亭斷俗緣
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雲:"舞急紅腰軟,歌遲翠黛低。"這軟腰低眉之態,恰是雅集合察言觀色的要訣。
北宋元佑年間,米芾在潤州辦"海嶽庵雅集",玩出新花腔:他將王羲之《蘭亭序》拓本裁成殘卷,投入山澗溪流。赴會者需在漂流而至的殘紙上補寫三行,筆法氣韻與右軍相合者,方能退席。
這般機鋒,在《唐摭言》中另有印證:某寒士在曲江宴上,見金盃漂至卻回身取淺顯瓷杯喝酒。主考官問其故,答曰:"金盃過手留銅臭,不如瓷盞守明淨。"竟是以被擢為探花。正如杜甫《飲中八仙歌》所諷:"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這醉態狂姿,實為躲避雅集圈套的護身符。
《莊子·秋水》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抵賴之術,在雅集合化作磨練急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