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破三千世相_第4章 東施效顰的現代啟示——模仿性消費的心理陷阱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明朝徐霞客見朋友皆考科舉,偏以一柄油傘、兩卷紀行走遍名山大川。他在《溯江紀源》中寫道:“江河為萬水之源,然其始也,不過濫觴耳。”這類從本源開創新路的勇氣,恰是廢除仿照心魔的終究法門。

西湖三潭印月處,曾有高僧指導迷津:“若見千潭同一月,便知明月在天心。”曆代智者對抗仿照困局的法門,正藏在這句禪語中:

2. 標記通脹危急:明朝江南文士競購董其昌用過的狼毫筆,導致筆商將新筆浸入隔夜茶偽作古物,終究真贗難辨、雅趣儘失。

臨安城舊貨闤闠上,至今傳播著“真假西施鏡”的傳說——銅鏡正麵照人如常,翻轉後卻顯真容。當我們對鏡清算衣冠時,或許該想起《品德經》那句警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東施若當年肯細看鏡中實在的本身,或許會發明:那副未經砥礪的眉眼,本有獨屬於苧蘿村野的興旺活力。

更絕妙的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黃慎的戰略。他初到揚州時仿照名家畫風無人問津,某日俄然改畫販子乞丐,在破碗旁題寫“得錢人儘笑,我獨為君悲”。那些看膩了梅蘭竹菊的鹽商,反倒重金保藏這些“俗物”,使其初創出全新的文人畫流派。

第一鏡:照見本真(參莊子)

《莊子》這則寓言被當作笑話傳誦千年,卻少有人沉思:當東施偷縫西施的舊衣,混用她采過的香草時,是否真覺得能換來劃一諦視?這場低劣仿照的背後,實則是群體性認知平衡的陳腐病灶——用彆人的標準測量本身代價,終將淪為邯鄲學步的當代翻版。

西施浣紗時心口作痛,纖指抵胸、黛眉微蹙的模樣,引得遊魚沉入水底。東鄰醜女見此,竟將苦楝汁抹在眼下充作淚痕,又用麻繩勒腰仿照病態,走路時用心踩亂步子。村口黃犬見她盤跚而來,嚇得狂吠逃竄,老翁笑落煙桿:“此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1. 認知捷徑圈套:南宋《夢粱錄》記錄,臨安婦人見宮妃戴琉璃簪,便簇擁搶購劣質玻璃釵,即便劃破頭皮仍甘之如飴。

4、青鸞鏡鑒:映照真我的三重境地

“顰眉捧心步搖斜,村女效顰惹群嘩。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