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破三千世相_第1章 金縷衣與枯骨台——虛榮供養的本質辯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石崇斜倚在綴滿南海珍珠的湘妃榻上,指尖小扣著西域琉璃盞。忽聞仆向來報:“王家送來三尺珊瑚樹!”他嗤笑著命人抬出七株赤色珊瑚,當著使者麵揮錘砸碎。清脆裂響中,圍觀來賓的抽氣聲與金穀澗的流水聲交叉成詭異的樂章。

4、銅鏡三鑒:照見本心的千年明光

3. 移花接木計(觀呂洞賓)

當越國貴族爭相佩帶珠玉時,範蠡卻著麻衣販馬。他深諳《計然書》“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之道——在群體性虛榮狂熱中,樸素反而成為稀缺品。清朝揚州八怪之首金農,用心在鹽商雅集上揭示拙樸漆書,反引得富賈們競相保藏。此即《周易》“亢龍有悔”的現世歸納。

這幕載於《世說新語》的鬥富場景,實為中原文明史上最典範的虛榮扶養範本。石崇深諳“令媛買笑”的潛法則——他用碎珊瑚的豪舉向權貴階層交納投名狀,用黃金鋪就的台階攀附賈謐等當權者。但十二年後,這位西晉首富被押赴東市問斬時,當年爭相獻媚的“貴友”們,卻正忙著朋分他留下的二十四箱金餅。

《金縷衣》古曲唱道:“勸君莫惜金縷衣”,但世人總難逃“金縷衣”的引誘。從春秋期間鄭國販子弦高矯命犒秦師,到明清鹽商豢養“清客”充門麵,虛榮扶養的本質始終未變:用超額物質投入調換精力層麵的階層認證。

金縷衣寒枯骨透,珊瑚碎儘腥風。楚王台上細腰空。錦書翻作契,珠淚算成銅。

3、破局三策:從金穀園到菜根譚

漢初張良受封留侯後,既接管劉邦賜賚的食邑,又長年稱病修道。這類“受實在而虛其名”的戰略,恰如《陰符經》所言:“性有巧拙,能夠伏藏。”明朝首輔徐階更將此道用到極致:他讓後輩運營田產堆集實利,本身則在朝堂穿戴打補丁的官服。浮名實利各得其所,方為悠長之計。

玄門傳說中,呂洞賓點石成金摸索弟子,唯有人稱“不想要”者通過磨練。這類代價重構思惟,在實際中演變為“造局”聰明。元朝畫家倪瓚麵對求畫權貴,用心將畫作標價極高,所得財帛卻儘數散與窮戶。既保全清譽,又暗合《孟子》“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聖賢之道。

北宋高僧佛印曾讓蘇軾對鏡打坐,問:“鏡中是誰?”東坡答:“是僧是俗?”佛印笑指鏡麵水銀:“不過汞與錫。”當我們凝睇珠寶華服時,當學禪宗“看山還是山”的境地——金絲畢竟是礦,玉縷不過是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