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臨安瓦舍平話人常講“三不過”段子:石崇珊瑚不過火、李斯黃犬不過市、和珅宅邸不過朝。這些故事暗合《尚書》“天難諶,命靡常”的警示——統統憑藉外物的光榮,終將隨載體滅亡。
第三鏡:照因果(讀史冊)
2. 逆勢訂價術(學範蠡)
金縷衣寒枯骨透,珊瑚碎儘腥風。楚王台上細腰空。錦書翻作契,珠淚算成銅。
石崇斜倚在綴滿南海珍珠的湘妃榻上,指尖小扣著西域琉璃盞。忽聞仆向來報:“王家送來三尺珊瑚樹!”他嗤笑著命人抬出七株赤色珊瑚,當著使者麵揮錘砸碎。清脆裂響中,圍觀來賓的抽氣聲與金穀澗的流水聲交叉成詭異的樂章。
這類買賣的殘暴性在於:
金穀園廢墟上,晚唐墨客杜牧曾撿得半片琉璃瓦,寫下“繁華事散逐香塵”。千年後的明天,當我們刷過琳琅滿目標珠寶直播間,點讚著朋友圈的豪華盛宴時,那道映照過石崇珊瑚的月光,仍然冷冷鋪在每小我的慾望之路上。或許真正的破局之道,就藏在《菜根譚》那句樸實的格言中:“世人以奢糜為榮,吾心以儉素為美。”
第一鏡:照慾念(參禪機)
2、華服下的白骨:扶養鏈的千年暗碼
北宋高僧佛印曾讓蘇軾對鏡打坐,問:“鏡中是誰?”東坡答:“是僧是俗?”佛印笑指鏡麵水銀:“不過汞與錫。”當我們凝睇珠寶華服時,當學禪宗“看山還是山”的境地——金絲畢竟是礦,玉縷不過是石。
3. 移花接木計(觀呂洞賓)
《金縷衣》古曲唱道:“勸君莫惜金縷衣”,但世人總難逃“金縷衣”的引誘。從春秋期間鄭國販子弦高矯命犒秦師,到明清鹽商豢養“清客”充門麵,虛榮扶養的本質始終未變:用超額物質投入調換精力層麵的階層認證。
《臨江仙·浮名浮世》
《玄怪錄》載,或人入仙府觀棋,出洞已過百年。虛榮扶養如同這局仙棋:投入時隻覺工夫長久,回顧方驚代價龐大。明朝棋譜《適情錄》有雲:“寧失數子,勿失一先。”在名利場中,比獲得更首要的,是守住抽身的先手。
“金絲玉縷裹皮郛,枯骨堆中散異香。
4、銅鏡三鑒:照見本心的千年明光
1. 單向估值體係——扶養者眼中的無價珍寶,在受供者處能夠隻是待價而沽的商品。石崇的珊瑚在賈謐眼中,不過是他政治棋盤上一枚可替代的棋子。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洛陽金穀園內燈火徹夜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