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破三千世相_第14章 私塾先生的戒尺經——"之乎者也"背後的知識壟斷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這路數現在也不新奇:某些傳授講《本錢論》,離開導師註解就張不開嘴;剖析詩詞必扯"xx學派以為",離了彆人嚼過的饃不會用飯。船埠扛包的孫二叔說得好:"老母雞抱窩還曉得挪個地兒,這幫書白癡就會趴前人飯碗裡啄食!"

現在某些職業技術學院更實在:機器係拆汽車,烹調係炒糖色——知識不在紙麵上,在指頭繭子裡。

《紅樓夢》裡香菱學詩,黛玉教她"儘管讀王維杜甫,彆理那些酸儒註解"。光緒年間,書販王麻子專賣"口語四書",把《孟子》譯成"跟梁惠王嘮嗑",氣得冬烘跳腳卻脫銷販子。

第一鑰:口語說聖賢

第二鑰:脫手破虛文

老輩人有句話:"戒尺打手心,打不掉靈性;墨水糊腦筋,才真成了白癡。"趙秀才們把持的向來不是學問,是優勝感。就像現在某些"專家",把簡樸事理來去雜了說,不是真高超,是怕你聽懂了搶飯碗。

現在二手書攤常見《五分鐘讀懂資治通鑒》,雖被專家罵"陋劣",卻讓外賣小哥也能聊兩句"漢武大帝"。茶社跑堂的小李子說得好:"陽春白雪解不了渴,下裡巴人管飽!"

2、白話殼裡的三把鎖

同治年間的匠人李三,大字不識卻懂《考工記》。趙秀才點頭晃腦背"審曲麵勢",他直接掄起斧子:"不就是看木紋下鑿子麼!"帶著門徒做榫卯,比私塾裡背"天工開物"的強百倍。

第三鑰:另辟藏書樓

天橋平話人老劉講得通透:"學問像大碗茶,就該擺街邊任人喝。非端進紫檀架供著,那是古玩,不是知識!"現在家長給孩子報班,也該學學這理兒:背再多"之乎者也",不如逛菜場認韭菜麥苗來得實在。

《論語》二十篇,字字被私塾先生捧整天書。狗蛋問"學而時習之",趙秀才捋須晃腦:"此乃賢人勸學之要義!"詳細如何學?啥時候習?全成了不能問的忌諱。就像現在某些專家解讀政策,滿嘴"深化賦能",聽得人雲裡霧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