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寒山疊蒲團為禪床
宣和二年,淨慈寺的宗杲禪師遇困難:金國使臣強要坐方丈蒲團。他命人搬來百箇舊蒲團堆成法座:"《維摩經》雲'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請貴使擇一芥子坐。"使臣翻遍蒲團,見每個都繡著"趙州無"三字,悻悻而退——本來這是"趙州茶"公案的延長:既無彆離,何來凹凸?
1. 蒲團三觀法:
大中祥符七年,東京相國寺的禪七法會上,首坐和尚的香板俄然停在半空。新受戒的沙彌智圓盯著麵前蒲團——本該五瓣蓮斑紋的坐墊,卻繡著七瓣異種。他猛吸口氣,將僧鞋倒置踏在蒲團邊沿,香板這才重重落下:"好個'倒駕慈航'!"
莫問蒲團新舊事,須彌芥子俱含光"
本來禪門端方:五瓣蓮蒲團供比丘,七瓣蓮唯方丈可坐。當年臨濟義玄在黃檗山,因錯坐方丈蒲團,被連打三棒趕出廟門。正如《碧岩錄》所言:"一棒起時星鬥落,三聲喝處海潮寒。"這般嚴苛,實為斬斷世俗彆離心的利刃。
這般機鋒,源自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公案。明朝紫柏真可禪師更創"蒲團九問":觀其色(是否褪儘浮華)、觸其質(可否承托妄念)、嗅其味(可存檀香餘韻)。某僧因蒲團染了胭脂香,被逐出廟門時歎道:"一念染著,萬災害消。"
2. 應對四式:
4、破局當效趙州茶
"草編麻織本平常,坐到雲開見法王。
察磨損(前傾者重拜佛,後陷者偏打坐)
2、香板落處斷迷悟
《楞嚴經》載:"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這"指月之喻",在禪堂化作蒲團的指引服從。
3、晨鐘暮鼓隱玄機
辨氣味(染沉檀者近法堂,沾炊火者近齋堂)
開元年間,五祖弘忍於黃梅東禪寺設壇傳法。新入寺的慧能跪在廊下蒲團上,見那蒲團四角縫著靛藍補丁,正中卻磨出碗大的光潤。夜深人靜時,他悄悄將蒲團翻轉——底麵竟用硃砂寫著"菩提本無樹",這恰是前代神秀禪師的手跡。
喜好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師保藏:堪破三千世相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這般玄機,暗合《六祖壇經》"本來無一物"的頓悟之道。宋朝大慧宗杲禪師更在《禪林寶訓》中記錄:"蒲團新舊,如人麵紋,久坐者紋淺,躁坐者痕深。"某日遊方僧至天童寺,見知客僧遞來的蒲團縫著九道金線,當即合十:"《法華經》九品蓮台,小僧隻敢坐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