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刑統·詐偽律》明白規定"查驗不實,杖八十",但趙老九的竹杖早被桐油滲入,杖身刻滿精密紋路——每道刻痕代表某次買賣的"潤筆費"。當他在驗狀上寫下"無他故"三字時,羊毫的狼毫間俄然掉落粒金瓜子,恰滾到知縣靴邊。這般伎倆,比《孫子兵法》"形人而我無形"更精美,正如蘇軾在《刑賞忠誠之至論》中暗諷的"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
2、屍斑紋路裡的宦海經
紹興十二年的梅雨季,臨安城郊的義莊內滿盈著濃厚的醋味。仵作孫七將一副骸骨擺上鬆木蒸架,俄然在盆骨凸起處抹了道硃砂。旁觀的推官眯起眼睛——這是《洗冤集錄·疑問篇》記錄的"骨語":硃砂陳跡若在蒸煮後變黑,則表示死者生前中毒。但現在孫七的筆鋒用心偏斜半寸,硃砂順著骨縫滲入髓腔,好似《周易》"介於石,不整天"的爻象,為本相蒙上迷霧。
1、蒸骨驗屍的硃砂暗碼
當我們在博物館看到某件宋朝驗屍東西匣,發明底層暗格裡的胭脂盒時,方知《洗冤集錄》外的另一部無字書。那些嫣紅的胭脂,既可塗抹屍身捏造堵塞征象,又能作為賄賂的"紅封"。正如陸遊在《示兒》詩中歎的"王師北定中原日",某些本相永久等不到水落石出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