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破三千世相_第10章 八仙過海顯神通——民間信仰中的功德博弈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最絕的是“功德證券”的發明。某閩商將捐建宗祠的五百兩拆成百股,每股五兩售與族人,既籌得善款,又讓購股者得“共襄義舉”的浮名。這類金融創新,比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早問世半個世紀。

捐百兩可列名廟碑

2. 移花接木法(觀濟公)

1、龍王廟前的香火賬

最妙的是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某知府欲為其立生祠,他決然回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歹意之動。”將功德之爭化解於本體論高度。

第三鑒:因果自清楚

範仲淹設義莊賙濟族親,卻在章程中寫明:“不錄捐資者姓名,唯記田畝多少。”這類“去名存實”的聰明,使範氏義莊運轉八百年不衰。他在《嶽陽樓記》中寫“天賦下之憂而憂”,實已將小善昇華為大義。

香火錢中藏機巧,善名之下有文章。”

“各顯神通渡海去,暗中較量比功德。

1. 暗度陳倉計(學範仲淹)

4、福田深處的菩提種

《清嘉錄》記錄,明清江南“香會”昌隆時,功德博弈已構成緊密體係:

捐千兩可獨供神像

1. 門路式訂價

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半夜鐘聲,曾驚醒多少汲汲功名的香客?當我們在功德箱前遲疑投幣多寡時,或許該想起《菜根譚》那句:“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鬥粟可當萬鐘之惠。”真正的福田,不在琉璃瓦的廟堂之上,而在“本來無一物”的清淨心中。八仙過海時,若鐵柺李的葫蘆裡裝的不是金丹而是秤砣,又該如何稱量這滄海的深淺?

南宋濟公和尚化緣重修淨慈寺,偏用狗肉換得梁木。當方丈斥其破戒時,他笑指廟門:“佛在心不在口,善在行不在名。”正如《金剛經》所言:“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成考慮。”

清朝徽州鹽商江春暮年散儘家財修橋鋪路,卻在《澄懷園日記》中自省:“施萬金易,去一念私難。”他臨終前命人將功德簿焚燬,唯留八字遺言:“但行功德,莫問出息。”

寒山寺老衲曾指著功德箱說:“投一文錢如山重,投千兩銀如羽輕。”曆代智者看破功德迷局,總結出三條破障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