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墓_第九章 守墓異獸第三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燭龍即太陽說。此說最古,上引《易緯乾坤鑿度》即開其先河。清人俞正燮發明其說,其《癸巳存稿·燭龍》條備引古書燭龍之文,以為“燭龍本日之名”。並稱燭龍之說出自蓋天說宇宙觀。

《急就篇》卷三:“射鬾辟邪除羣(群)凶。”顏師古注:“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禦妖邪也。”

與之密切相乾,人類對狐的敬佩、認同之情與討厭、驚駭之情,也彼消此長。

《山海經》中記錄:“鐘山之神,名日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麵蛇身紅色,居鐘山下。西北外洋,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山海經·大荒北經》:“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邊處之,故南邊多雨。”

譯文:馬成山上有異獸,其形狀像白犬但是玄色的頭,看到人便飛走。它的名字叫天馬,收回的聲音像是在叫本身。

《山海經-西山經》記錄:又西二百二十裡,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彆自棲息於此山也。

《元史·輿服誌》:“應龍旗,赤質,赤火焰腳,繪飛龍。”

民初,魯迅於《且介亭雜文二集》〈題不決草六〉文中,采取“刑天舞乾鏚”的說法,以此來證明陶淵明“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而存在“金剛瞋目式”的氣勢。

《晉書·載記第二十二》:“應龍以屈伸為靈,大人以知機為美。”

《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燭龍行東時清除,行西時,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

吳任臣引劉會孟說:磁州亦有孩兒魚,四足長尾,聲如嬰兒啼,其豪膏燃之不滅。據劉說乃締魚也。人魚也叫鯢魚,據《廣誌》記錄,鯢魚聲如小兒啼,四足。而赤蠕則人麵魚身,叫聲如鴛鴦。傳聞人若吃其肉,能夠防病,又說能夠不得疥瘡。

第二,“燭龍”與“回祿”當然聲韻附近,但文籍中所載回祿之事和上引所載燭龍諸事全不相涉,而以“燭龍”之名緣乎“束草木為燭”之形,則純屬想當然之詞,且燭龍之神異又於草木之火燭何涉?故薑氏“火燭說”亦不成從。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