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滿清每次出兵,都俘虜大量漢人去做出產東西。此次打擊北京之役俘虜的實數無記錄,但知阿巴泰攻掠山東之役(《碧血劍》中提到的那一次)“俘獲群眾三十六萬九千名口。”信賴崇禎二年一役中俘虜漢人也必達數十萬,《太宗實錄》卷六:“上因問達海(受命監守明宮寺人而使反間計的五將之一)等:‘是役俘獲視前二次如何?’對曰:‘此行俘獲人丁,較前甚多!’上曰:‘金銀幣帛,雖多得不敷喜,惟多得人丁為可喜耳!’”
第十三回
[118]《明清史料》丙編,遼將自稱“在此建功何用”,故“北去胡”而投降滿清,此中有人致書旅順明將:“南朝主昏臣奸,讒諂忠良。”
[120]程本直〈漩聲〉中引袁崇煥的話說:“予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覺得子,妻孥不得覺得夫,手足不得覺得兄弟,交遊不得覺得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曰:‘大明國裡一逃亡之徒也’可也。”
[123]崇禎遺詔:“朕自登極十七年,上邀天罪,致虜陷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也。任爾分裂朕屍,可將文武儘皆殺死,勿壞陵寢,勿傷我百姓一人。”這道遺詔,和相傳留在他身上的遺書筆墨稍有分歧。
[108]崇禎二年十仲春甲戍,祖大壽疏言:“比因袁崇煥被拿,宣讀聖諭,全軍放聲大哭,臣用好言慰止,且令奮勇圖功以贖督師之罪,此捧旨內臣及城上人所共聞共見者,奈訛言日熾,兵心已傷。初三日,夜哨見海子外營火,出兵夜擊,本欲冒死一戰,期建奇功,以釋表裡之疑,不料兵忽東奔……”祖大壽此疏當然有卸免本身任務的企圖,但當時士卒氣憤萬分,主動東奔的景象也有極大能夠。
[117]楊士聰《五堂薈記》卷二:“袁既被執,遼東兵潰數多,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封疆之事,自此不成問矣。”《明史·袁崇煥傳》:“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揮椎師博浪 毀炮挫哥舒
[114]見《明季北略》。
[113]朝廷抄袁崇煥的家,家裡窮得很,冇有涓滴多餘的財產。他在遼西的家眷放逐到浙江,厥後改放逐到貴州,在廣東東莞的放逐到福建。《明史》說袁崇煥冇有子孫。近人葉恭綽則說:“袁後嗣不知以何緣入黑龍江漢軍旗籍。”按民國《東莞縣誌》卷九七:“袁督師無子,相傳下獄科罪後,其妾生一子,匿都城官方,大兵入關,為滿洲某所得,隸籍於旗。”袁崇煥的冤獄,到清朝乾隆年間方纔得以本相明白。《明史》完成於乾隆四年七月,此中〈袁崇煥傳〉中,按照清方的檔案記載,直言皇太極如何用反間計的顛末。乾隆天子隔了幾十年,纔讀到《明史》中關於袁崇煥的記錄,對袁的遭受非常憐憫,下旨查察袁崇煥有無子孫,成果查到隻要旁係的遠屋子孫,乾隆便封了他們一些小官,那已是乾隆四十八年的事了。到底有無袁承誌其人,史無明文。或有其人而史籍隱之。《碧血劍》中故事,皆小說家言也。袁驥永家藏《袁氏家譜》:“……長伯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終究崇禎三年被奸臣朦斃,生三子……子思(私)走廣東東莞縣……”袁驥紹家藏《袁氏家譜》:“三父執崇煥……榮拔於萬曆甲戌科,賜進士出身。後官至三邊總督,遼東等督師,太子太保……終究崇禎三年被奸臣斃命,生三子,被奸臣奏準,將袁氏抄家,三子思(私)走廣東東莞。”這家譜是崇煥二弟崇燦一係子孫所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