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_第67章 碧血劍(67)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但是袁崇煥順從滿清入侵,卻不能說是錯了。當時滿清對中國而言是外族,是本國,清兵將漢人數十萬、數十萬的俘虜去,都是作為仆從或農奴。清兵占據了中國的地盤都會,老是燒殺劫奪、極殘暴的虐待漢人。不能因為後代滿清統治賽過了明朝,現在滿族又成為中華民族中一個不成分離的部分,就勾消了袁崇煥當時抗禦外族入侵的嚴峻意義。正如未來天下大同以後,也不可否定目前各國保持獨立和國土主權完整的主張。

崇禎和袁崇煥兩人的脾氣,使得這悲劇不成能有彆的結局。兩人第一次平台相見,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的信譽,殺機就已經伏下了。今後他請內帑、主和議、殺毛文龍,悲劇一步步的展開,殺機一層層的加深,到清軍兵臨北都城下而達到飛騰。在這悲劇的飛騰中,崇禎不準袁部入城是第一個波浪;袁部苦戰得勝,崇禎催逼他去追擊十倍兵力的清軍,是第二個波浪;北都城裡誹謗袁崇煥的謠諑紛傳是第三個波浪;終究,皇太極使反間計而崇禎入彀。至於厥後的淩遲,已是戲劇佈局上的泛動餘波[126]了。

袁崇煥和崇禎的悲劇,明末中國億萬群眾的悲劇,不會產生於一個具有真正民主軌製的國度中。把決定千千萬萬群眾存亡禍福的大權交在一小我手裡,是中國數千年汗青中統統災害的根基本源。疇昔我們不曉得如何製止這類災害,隻盼望上天生下一名聖主賢君,這慾望常常落空。那是汗青前提的限定,是中國人的不幸。孫中山先生不但說瞭然這個事理,更畢生為了肅除這個災害本源而儘力。

第三次改寫,除了設法竄改本來小說中多少過分不天然的處所(如五毒教、玉真子的部分)外,還減輕了袁承誌對阿九的衝突心機,這是人生中一個永久的常見主題:“愛情能夠是以中一方變心而遭到侵害。”中國的傳統小說普通多寫愛情的堅毅,除唐人傳奇(如崔鶯鶯、霍小玉)、明人小說(如杜十娘、珍珠衫)外,少寫“愛情中的變心”。此次試寫了“倫理品德”與“無可何如的變心”之間的衝突這小我生題目,詭計在《碧血劍》全書激烈的政治氛圍中插手一些平常人的生命與豪情。

在袁崇煥的期間,崇高英勇的人去抗敵入侵,保衛群眾;在孫中山先生的期間,崇高英勇的人去抵擋獨裁,為群眾爭奪民主自在。在每一個期間中,我們總見到一些崇高的英勇的人,為了人群而獻出本身的平生,他們的功業有大有小,孫中山先生的功業極大,袁崇煥當然小很多,但是他們都是奮不顧身,極力而為。期間不竭在變遷,品德看法、汗青觀點、功過的評價也不竭竄改,但是從崇高的人道中閃爍出來的瑰麗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便在最暗中的期間當中,也照亮了人類汗青的門路。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