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_第56章 碧血劍(56)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袁崇煥到後,當即大張旗鼓、雷厲流行的停止築城,立了規格:城牆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牆址廣三丈,派祖大壽等督工。袁崇煥與將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當他們是家人父兄普通,以是築城時大家極力。次年完工,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這座城牆是袁崇煥平生功業的根本。這座城牆把滿清重兵擋在山海關外達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吳三桂把清兵引進關來,不曉得還要反對多少年。

袁崇煥倔強得很,方命不聽,說道:“我做的是寧前道的官,守土有責,與城共存亡,決計不撤。”

滿清這時在經濟上實施仆從軌製,女真人從戎兵戈,以擄掠財物為首要事情,以為男人漢種田種地是熱誠,以是俘虜了漢人和朝鮮人來耕作。漢人、朝鮮人的仆從是能夠買賣的,那期間價是每個精乾漢人約為十八兩銀子,或換耕牛一頭。[34]十三山的十多萬漢人被俘虜了去,都成為仆從,當然刻苦不堪,同時更大大增加了滿清的經濟力量。

這計謀之胡塗,真是不成理喻。當時清兵又冇有來攻,完整冇有撤兵逃命的需求。大抵他是怕一旦來攻,非敗不成,還是先行撤兵比較安然。

天啟四年,袁崇煥與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等帶領一萬二千名馬隊步兵東巡廣寧。廣寧即今北鎮縣,在錦州之北,與滿清重鎮瀋陽已漸漸靠近了。袁崇煥還冇有和清兵交過手,此次已含有主動應戰的意味。但清兵冇有應戰。袁崇煥一軍通過大淩河的出口十三山,從海道還寧遠。這時清兵已退出十三山。

孫承宗也是個主動進取型的人物,這時向朝廷請餉二十四萬兩,籌辦對清軍策動打擊。孫承宗是教天啟天子讀書的教員,天啟對教員很不錯,立即就批準了。但兵部尚書與工部尚書相互商討說:“軍餉一足,此人就要輕舉妄動了。”以是決定不讓他“餉足”,采納公文觀光的遲延體例,使孫承宗的計謀冇法停止。孫承宗因而停止屯田政策,由軍士自耕自食,也獲得很大的效果。

馮銓對這事深為挾恨,又要奉迎魏忠賢,因而買了一部《遼東傳》放在衣袖裡,見到熹宗後,把小說拿出來,誣告說:“這部演義小說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噓本身的功績,想要免罪。”熹宗信覺得真,頓時大怒。大抵他看到小說中的繡像將熊廷弼畫得威風凜冽,而筆墨中或許對天子還很有諷刺,因而馬上下旨將熊廷弼斬首,還將他的首級送到各處鴻溝上去給守軍旁觀,那就叫做“傳首九邊”,說他犯了不戰的大罪。但是真正該當賣力的王化貞反而不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