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清有三位名將,功勞卓著:熊廷弼是萬曆二十五年的解元(全省考舉人第一名),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孫承宗是萬曆三十二年的進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他們三個是文官,幸虧可巧有效兵的才氣。本來明末天子的運氣不壞,做八股文考中進士的文人當中竟然呈現了三個第一流的軍事家。但是文官會帶兵,那就是傷害人物。明朝天子罷斥了此中一個(孫承宗),殺死了彆的兩個。
神宗見邊關上追餉越迫越急,曉得挨不下去了,但是始終不肯掏本身腰包,成果想出了一個對策:再加田賦百分之二。連同之前兩次,已共加百分之九,但是向百姓多征的田賦,一定就拿來發軍餉,天子的根基興趣是將銀子藏之於內庫。
神宗身後,兒子光宗常洛隻做了一個月天子就因誤服藥物而死。光宗的兒子朱由校接位,汗青上稱為熹宗,年號天啟。
鴻溝上的警報不竭傳來,群臣日日要求天子臨朝,構和戰守方略。天子老是派寺人出來傳諭:“皇上有病。”吏部尚書趙煥實在忍不住了,上奏章說:“將來仇敵鐵騎來到北都城外,陛下也能在深宮中推說有病、就此令仇敵退兵嗎?”[20]神宗看了這道諷刺辛辣、實已近乎漫罵的奏章,隻是心中挾恨,卻說甚麼也不肯召開一次國防集會。
但要做到禦史,凡是非中進士不成。要中進士,必須讀熟四書五經,書法標緻,會做符合應製標準的八股文。明朝讀書人如何廢寢忘食的學八股文、考進士,讀一下《儒林外史》就很清楚了。明朝派去帶兵、批示雄師,和清軍虎將銳卒對抗的,卻都是這批熟讀詩雲子曰、書法標緻、八股文做得很好的進士。
熊廷弼在遼東練兵守城,招安災黎,整肅軍紀,修治東西,把局麵穩定下來。他所接辦的阿誰爛攤子,給他清算得有些像樣了。滿清見對方有了籌辦,就不敢冒然來攻。但朝裡敵對一派的大臣卻來跟他過不去,不竭上奏章進犯,說他怯懦,不敢出戰;說他無能,不能儘複失地。因而朝廷革了熊廷弼的職,聽候查辦,改用袁應泰做統帥。
努爾哈赤幼時在明朝大將李成梁家中為奴,識得漢語漢文,喜讀《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他的智略一部分是天生,一部分當是從這兩部小說中得來的。
袁崇煥是在如許的政治、經濟、軍事背景之下,去對付遼東艱钜的局麵。當然,更艱钜的,是對付北京朝廷中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