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_一相無相分第九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須菩提!你以為須陀洹會生起如許的心念?『我已證得須陀洹果!』」

華語「入流」,聲聞四果中之初果。有三種義:1、入流,謂初入聖流也;2、逆流,謂逆存亡之暴流也;3、預流,謂得預賢人之流也。此位須斷儘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方證得之,當未斷儘時皆為向,已斷儘為果。

此專指須菩提尊者,因為須菩提是發願修「無諍三昧」的羅漢,為人中第一,亦為阿羅漢中第一,故稱第一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阿那含: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斯陀含:

【註釋】

一相無相分第九*

「佛陀!您說我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亦為羅漢中第一離欲的阿羅漢。但我並冇有固執我是離欲羅漢的動機。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羅漢道的動機,佛陀就不會稱我為阿羅漢,那麼,佛陀也不會讚歎我是歡樂修阿蘭那行。因為須菩提並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以是才稱為是歡樂修阿蘭那行的。」

須陀洹:

【原文】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梵文ara?a,音譯阿蘭那,華語「無諍」。梵語samadhih,音譯三昧,華語「正定」,就是入了禪定之意。「無諍三昧」,就是無我人、相互高低、聖凡之分,一相劃一。連真空亦無住,如有住者,即有對待,便生諍論,長繫存亡矣。

樂於在山林中寂居靜修的人。

此位須斷儘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並色界、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證得之。當未斷儘時為向,已斷儘則具六神通,入無學位(前三果皆為有學位)尚須進趣修學也),所事已辦(即斷見、思惑之事已辦),不受後有(將來的果報或後代的心身,曰後有),稱為阿羅漢道。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故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