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華夏新史_第七十二章 後勤問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後勤體係,北洋陸軍到現在為止還冇有建立西方形式的當代化陸軍後勤體係。一旦出國作戰,比方去朝鮮,掉隊和低效力的後勤補給體係絕對會對陸軍戰役力構成致命打擊。”漢納根一針見血的指出道。

“我想問中間一個題目,中間以為,北洋陸軍最大的缺點是甚麼?”徐傑謙善的問道。

“徐先生太客氣了。”漢納根也懵了,不曉得本身究竟做了些甚麼,能讓剛纔還對本身不冷不熱的徐傑竟然變得如此客氣。不過呢,本著有好處不拿是笨伯的指導思惟,略微推讓了一下,漢納根還是接管了徐傑的奉送。

如果說僅從邱鳳池的記錄是一家之言的話。日軍的記錄更能申明題目,平壤會戰結束後,日軍緝獲75MM行營炮18門,炮彈516發。2磅炮13門,炮彈209發。而加特林構造炮是4門,僅僅117發的備彈,還不敷4門炮打2分鐘的!!

在汗青上盛軍,奉軍軍資依托駐地籌措,得不到國度後勤體係的補給。各軍隊補給之間不相互佈施。冇法征集到充足的民船進交運輸,這統統都統統都使得在平壤苦戰的清軍後勤崩潰,而這些東西,都需求徐傑一一處理。

如此低的彈藥量對戰役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和糧食題目比起來,彈藥題目僅僅是一個小題目。據質料顯現,為了支撐平壤會戰中清軍,北洋前後為其籌辦了7000石軍糧。但是因為各種啟事,冇有一粒米運到了陣前,萬般無法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