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華夏新史_第七十二章 後勤問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北洋陸軍,不,全部清國的陸軍補給實在是太糟糕了。李大人的軍隊後勤補給完整依靠駐地停止籌措。在後勤線上冇有設置兵站為火線運送給養,並且軍隊中底子就冇有補給單位體例,如許一旦打起來,後勤補給將非常的衰弱。”說到這裡,漢納根不有的搖了點頭說道。

顛末一下午的會商,徐傑連絡本身的影象和漢納根達到經曆終究得出了以下的結論,如果北洋需求有充足的後勤補給,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有一個後勤部總管北洋陸軍後勤。第二,各支軍隊設置專門的後勤體例。第三,官方有充足的船隻和車輛能夠停止補給(日軍在甲午期間就增加船舶噸位17萬噸,用於運輸,而甲午剛開戰是也隻要18萬噸的總噸位)第四,官方後勤職員動員機製,必須有充足的人力去運輸。第五,製定一套鬆散的後勤辦理體製和補給。(作者對後勤曉得也未幾,大師看看就好,歡迎提出貴重定見)

“公然不愧為是陸軍裡手,一句話就說中了題目的關頭。”徐傑心中悄悄讚歎道。實在與人們普通認知分歧。北洋入朝參展的陸軍戰役力也不是人們設想的那樣差,乃至就是厥後被人恥笑為懦夫的葉誌超挑選敗退也是有客觀啟事的。在平壤會戰中,葉誌超並不是因為膽怯而撤退,據史料記錄,清軍在9月15日白日的戰役中,和日本軍隊打的根基上是勢均力敵,而真正的潰敗是在15日夜從平壤撤退時被日軍伏擊而引發的,既然白日能夠打平局,按說葉誌超不至於在冇有外因的環境下挑選撤退。並且葉誌超是跟從淮軍老將劉銘傳起家的嫡派,兵戈素以勇猛初成,不至於在戰況不明的環境下倉狂出逃。而真正的啟事就隻能有一個。葉誌超已經彈儘糧絕了。

“另有更關頭的題目,第一,如果一個疆場上有多支軍隊的話,各支軍隊的補給都是獨立的,這就形成了補給體係的混亂。第二,北洋難以征集充足多的官方力量去為軍隊供應後勤保障。並且貧乏一個兼顧機構來調和劑個後勤補給。”徐傑彌補道。

如果說僅從邱鳳池的記錄是一家之言的話。日軍的記錄更能申明題目,平壤會戰結束後,日軍緝獲75MM行營炮18門,炮彈516發。2磅炮13門,炮彈209發。而加特林構造炮是4門,僅僅117發的備彈,還不敷4門炮打2分鐘的!!

“漢納根先生,非常感激您的到來。為了表示我對您的敬意,這支1889年版禮品手槍請您笑納。”已經想通的徐傑回身從櫥櫃中取出一個禮品盒子遞到了漢納根手中。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