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著,」他抬高聲音,「在南京的報表裡,這些是『第37兵工嘗試組』,在匠人們本身內心,他們是鐵錨堂。」
「大帥,南京來電扣問抗磁砂線圈的技術來源。」王鐵蛋遞來加密電報,眼神掃過牆角堆積的鐵錨堂線圈。
晨霧中,《茉莉花》的加密電波與竹林嗡鳴構成和聲。柏文蔚摸出懷錶,表蓋內側的合影被氣浪熏得泛黃,卻清楚映出七年前東京嘗試室的算籌共振嘗試。遠處傳來蒸汽鐘的報時,不是整點,而是《九章算術》的節拍——那是鐵錨堂匠人用生命校準的頻次。
柏文蔚抓起算籌敲擊示波器,籌身「戰」字刻紋與藍光共振,顯形出皖北竹林的座標。隧道深處,老周正在校準應急線圈,腹部纏著的滲液繃帶洇出幽藍光斑——那是抗磁砂與生物電的共振反應。他對著示波器喊:「把頻次調到《九章》均輸術節拍!」話音未落,鎮東傳來沉悶的炮響,監測屏上蚌埠防地的藍色光點一一暗滅。
電報機的滴答聲中,柏文蔚摸出老周臨終前塞給他的算籌,籌身「死」字下模糊可見新刻的「生」字——那是匠人用竹碳粉在冷卻液中顯形的私語。
「程德全堵截了運輸線!」王鐵蛋的彙報被氣浪打斷,柏文蔚望向窗外,瞥見三十名匠人揹著線圈衝進竹林。他們腰間的示波器映著晨光,在河岸投下藍色砂痕,好像算籌刻紋在大地上遊走。第一發櫻花木炮彈襲來時,老周的線圈俄然發作出藍光,電磁霧與炮口紅光相撞,在空中織出破裂的光譜,如同算籌陣型在燃燒。
「答覆南京,」他將算籌插入節製台,調出捏造的研發日記,「就說靈感來自《天工開物》,匠人改進罷了。」
柏文蔚登上竹筏時,老周的助手遞來染著冷卻液的算籌。「他說皖北的砂粒會記得統統。」年青人摘下防護鏡,眼底血絲與示波器的藍光交疊。柏文蔚折碎「戰」字籌,看著碎片沉入淮河,想起老周常說的「算理如竹」——現在河底的磁導竹筍正在抽芽,等候下一次季風喚醒共振。
蒸汽鐘敲過三下,他對著示波器喃喃自語:「算理無界,匠人有國。」這句話,既是對南京的對付,也是對淮河對岸鐵錨堂的承諾。
1913年7月12日·皖北渦陽鎮,晨霧如鐵幕低垂,柏文蔚盯著西門子示波器上跳動的正弦波,食指無認識地摩挲著中山裝內袋的抗磁砂樣本。副官王鐵蛋撞開木門,手中電報邊沿焦黑——昨夜洪澤湖運輸隊遇襲的密報,讓他袖口的「工」字暗紋若隱若現。「李純的炮群用了櫻花木技術,」他抬高聲音,「老周的門徒在沉船前收回了磁導頻次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