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對準紅光偏移了!」阿林指著望遠鏡,北洋炮群的光束在霧障中扭曲成螺旋狀,「傅裡葉級數見效了!」
掌櫃的抱著一捆抗磁砂導線衝進陣地:「北洋窺伺機又來了!」他將導線接入炮管的「天」位插槽,導線外皮的竹碳塗層與抗磁鋼產生微小電弧,「星洲華僑送來的竹碳導線,導電率比德國貨高兩成!」
陳墨年接過杯子,杯底沉著藐小的抗磁砂顆粒:「你曉得為甚麼用桑蠶嗎?因為它們平生隻做一件事——吐絲。就像我們,平生隻做一件事——保護。」
陳墨年點頭,目光落在炮管尾部的布朗尼相機上——那是用來拍攝磁導波形的裝配。相機菲林上的乾與條紋顯現,蠶絲磁導炮的磁場均勻度已達到八成,足以滋擾北洋「神機四號」的星象校準。
暮色中,秦淮河麵的「防」字籌燈順次亮起,每盞燈都是一個微型磁導滋擾源,由金陵大學設想的西門子微型發電機驅動。陳墨年望著炮管上的蠶絲線圈,想起孫中山說過的話:「算籌是筆,抗磁砂是墨,我們要用文明的墨水,在鋼鐵叢林裡寫詩。」
當北洋克虜伯磁導炮的猩紅光束穿透晨霧時,陳墨年判定命令:「開釋磁導亂流!」三十六個桑蠶箱的箱蓋同時彈開,數百萬隻蠶蛾振翅飛起,翅膀鱗片上的抗磁砂微晶與炮管磁場產生共振,在秦淮河麵構成肉眼可見的藍色霧障。
1913年4月18日·南京秦淮河·南軍「蠶絲磁導炮」陣地,陳墨年翻開蒸汽篷布,暴露藏在畫舫底部的「春蠶一號」磁導炮。炮管由江南製造局的抗磁鋼鍛造,大要刻著《蠶書》密紋,內部纏繞著浸過磁導蛋白的蠶絲線圈。三十六個桑蠶養殖箱沿炮身擺列,每個箱內都有匠人用算籌敲擊《天工開物》記錄的「三眠三起」節拍,激起蠶群吐絲時的生物電脈衝。
「生物電儲能達到八成,」助手阿林盯著西門子電流表,鏡片後的偏振片映著跳動的藍光,「但蒸汽壓力隻剩額定值的六成,鍋爐工說煤艙裡混著一半竹碳粉。」
陳墨年用算籌敲擊炮管的「急」字密紋,蠶絲線圈隨之收回蜂鳴。他望著秦淮河麵的薄霧,想起倫敦嘗試室的電磁感到嘗試——現在炮管內的抗磁砂顆粒,正通過蠶絲蛋白的生物電啟用,構成可扭曲磁場的「活動磁晶」。
喜好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師保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阿林遞來一杯摻著竹碳粉的可可:「陳先生,北洋的第二輪炮擊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