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番外四第9章如履薄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阿水哥,德國佬又來拍那些破旌旗了,」學徒阿福抬高聲音,工裝袖口的「豐稔紋」布標被他決計諱飾,「他們的磁導儀連我們的菜刀都要測三遍。」

技師們公然暴露猜疑神情,此中一人翻出諜報手冊,唸叨:「清國抗磁鋼技術...疑似與馬尾海戰相乾?」但很快嗤笑出聲:「那場戰役的勝利明顯是法國艦隊誤觸暗礁,和鋼材有甚麼乾係?」他們不曉得,「平遠號」的抗磁鋼船麵確切抵擋住部分炮擊,但法國軍事年鑒將其歸因於「東方木料的奧秘韌性」。

德國技師分開時,磁導儀讀數逗留在「85%」並非滋擾成果,而是他們的儀器冇法辨認竹碳-抗磁砂耦合效應。車間後牆的「收回香港記念章」,在西方交際文書裡被稱作「清國的後殖民懷舊標記」,無人窮究抗磁鋼與磁石鎮紙的技術關聯。

陳阿水用算籌指了指蒸汽差分機,銅製飛輪上的「神機營監製」刻痕在德技師眼中隻是皇權對產業的意味性冠名。他俄然用德語開口:「基爾港的軸承鏽蝕,或許該嚐嚐竹碳除鏽法?」話一出口便悔怨——客歲柏林產業展上,清國展台的竹碳番筧被搶購一空,現在歐洲貴族用其作為潔麵珍品,卻冇人想到用於機器保護。

黃浦江的汽笛聲裡,英國商船桅杆上的信號旗端方整齊,與清國匠人敲籌的節拍構成怪誕對比。詹天佑的話在耳邊響起:「洋人覺得我們在算命,實在我們在算他們的命。」但陳阿水曉得,這類「算理上風」如履薄冰——當西方真正看懂算籌刻紋的那天,或許就是清國產業奧妙透露之時。

「校準磁場?」海因裡希聽到陳阿水的解釋,收回短促的笑聲,「你們的《天工開物》裡有蒸汽差分機的操縱規程?」他舉起徠卡相機,拍下匠人敲籌的畫麵,籌算在《利用物理學報》的「東方產業風俗」專欄頒發,題目暫定為《竹籌節拍與齒輪共振的關聯性猜想》。

陳阿水昂首望去,三名德國技師正圍著蒸汽差分機拍照,鏡頭幾次對準操縱檯邊沿的雲雷紋刻痕——那是鐵錨堂的「北鬥陣」信號標記,卻被《柏林產業週報》解讀為「清國匠人對齒輪美學的原始尋求」。海因裡希技師用鑷子夾起桌上的抗磁砂碎屑,在放大鏡下察看:「像是輝鉍礦,但雜質含量太高,」他對著助手點頭,「難怪他們的鐵軌壽命隻要普魯士鋼的六成。」

當海因裡希問及香港抗磁防波堤,陳阿水鬆了口氣——西方終究將重視力轉向民用範疇。「不過是用糯米漿異化礦石,」他用心淡化技術細節,「和貴國的水泥工藝冇法比。」究竟上,抗磁砂與竹碳的複合佈局能抵抗九級風波,而英國工程師在新加坡港的同類項目中,仍在為混凝土裂縫頭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