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番外二第90章乾王變法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五更天,天京金龍殿。洪秀全摸著「太字算籌」上的火焰紋,俄然問:「太上火德星君的算籌,能算出天國的糧庫何時滿?」洪仁玕叩首:「算籌能算田畝糧草,星君的情意卻在民氣。」話音未落,探馬急報:「壽州苗沛霖團練燒了三個算學館,揚言『寧要清廷一勺粥,不食天國算籌糧』!」洪仁玕望著殿外晨光,算學天樞府的「太」字旗在風中獵獵作響。算籌上的「太」字與「皇恩」舊痕在曦光中交叉,好似天國借火德星君之名行嘉慶未竟之政。他俄然想起張宗禹的話:「算籌刻甚麼紋不首要,首要的是拿算籌的手,想讓百姓吃甚麼飯。」回身對幕僚道:「傳我的令,算學館加刻星君火紋,但準匠人在後背留半道舊痕——讓百姓曉得,這算籌既是星君的火,也是漢家的秤。」

亥時,聖庫總管何潮燊對著帳本直皺眉:「糙米變精米,耗損率該如何算?」洪仁玕遞過「耗損算籌」,上珠代表十成,下珠代表一成:「每石糙米出精米七鬥三升,耗損二鬥七升,按這個刻紋收糧。」算珠撥動間,何潮燊俄然想起嘉慶朝「火耗歸公」的傳聞,脫口而出:「這算籌上的火焰紋,倒像火德星君的赤霄劍。」「恰是借星君之火,煉人間算理。」洪仁玕敲了敲算籌,後背未磨淨的「皇恩」舊痕與「太」字新紋交疊,「清廷有皇恩,天國有天恩,算籌隻算百姓的米糧賬。」

卯時三刻,天京「算學天樞府」舊址飄出炊煙。洪仁玕翻開草簾,瞥見匠人正用算籌測量抽芽率:「陳有福改進的三角犁,在宿州試種的番薯出苗率七成三。」算學吏捧著《簡編》「農耕算例」頁,紙上「上田三擔,中田兩擔五」的筆跡被茶水洇開。「乾王,」幕僚遞來洪秀全的密旨,「天王說『算籌乃東王舊物,需刻太上火德星君標記方可推行』。」洪仁玕望著算籌上新加的「太」字火印——那是「太上火德星君」的簡稱,火焰紋在晨光中灼人眼目。他想起三年前楊秀清用算籌測算炮位時,曾言「火德星君降世,當以算籌開承平」,指尖在《簡編》「積分製」條目上敲出輕響:「明日起,改『功勞算籌』為『太字算籌』,刻紋加火焰符。」

鹹豐七年六月,天京聖庫的算盤聲俄然麋集如急雨。洪仁玕盯著《保甲算術簡編》殘頁,竹籌在《天朝田畝軌製》圖紙上劃出斜杠——原有的「均田製」在皖北水網區到處碰鼻,反倒是撚軍送來的嘉慶朝《簡編》裡,「按墒定產」「積分授種」等條目閃著光。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