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番外第39章白蓮再起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滄州鹽場的拂曉,張恪的賑糧船隊到達時,白蓮教“黃天軍”正與神機營在堤岸對峙。船頭高懸的《丁口算盤聯票》被晨霧洇濕,卻仍然清楚:“憑票領糧,每戶五鬥。”岸上教眾陣腳鬆動,有人拋下刀槍衝向糧船,卻被載齡的火炮轟倒在淺灘。張恪撲向冒煙的糧車,被載齡一把推開:“聖上口諭在此!格殺勿論!”硝煙中,灌鉛算盤的珠子在載齡掌心撥出“斬首五千”的虛妄數字。

保定府的密室內,李順將最後一枚算珠推入槽內,《丁口算盤聯票》的紅頁與《順天蔭戶黃冊》疊映出刺目標反差:“大人,滄州實際戶丁八萬,載錫竟瞞報半數!”他指著聯票編號,“這些被抹去的數字,都是被侵犯為蔭戶的鹽丁。”張恪凝睇著牆上的《漕運水係圖》,俄然抓起算盤摔在輿圖中心:“當即聯絡漕幫龍頭,將‘虛增三成’的漕糧改道滄州——用我們的算盤,給百姓分糧!”

乾清宮的禦案前,張恪呈上的《民變臨界點測算圖》鋪滿丈二黃絹,算珠陣列如星圖燦爛:“若七月漕糧不至,京畿米價必漲七成,流民將破二十萬。”道光帝盯著“糧價漲三成,民變毀十城”的推演成果,俄然狠惡咳嗽,手帕上洇開暗紅血跡。他強撐著硃批:“著張恪以漕糧施助流民,載齡節製京師防務。”墨跡未乾,載齡已捧著上諭退出殿外,袍角揚起的風捲亂結案頭算珠。

滄州火線的蒙古大帳內,僧格林沁對著輿圖皺眉,載錫的灌鉛算盤卻在旁撥得山響:“我旗主在滄州有鹽井七十二眼,蔭戶五萬皆係忠良。”他指尖敲過《宗室蔭戶明淨冊》上的“奉旨豁免”印信,“白蓮教裹挾我民戶反叛,王爺隻需遣鐵騎踏平鹽場,便可光複私產、彰顯天威。”帳外忽有馬蹄聲驟響,探馬滾鞍落地:“啟稟王爺,賊軍夜襲草料場,火光照亮半邊天!”

道光十二年蒲月初九,直隸總督府八百裡加急文書遞至乾清宮,黃封套上“六百裡加急”的火漆印被夜露洇開,透出暗紅血絲般的紋路。張恪肅立禦前,燭火在他握持的密摺上投下顫抖的暗影,算盤珠串在燭淚中折射出寒光:“啟稟皇上,白蓮教勾連漕幫,已在滄州鹽場豎起‘黃天當立’大旗,截留漕糧二十萬石。”他展開《流民歸附趨勢圖》,紅藍算珠如兩軍對壘,在絹帛上標出“每旬日新增流民三千”的驚心軌跡,箭頭末端的硃砂點正一寸寸逼近京畿通州。

道光帝抬手按住算籌筆筒,指節因用力泛白。他望著窗外殘月,想起聖祖朝《實錄》中“民為國本”的硃批,又瞥見載齡袖口暴露的軍功錄邊沿——那是先祖們用鮮血染紅的光榮。終究,硃筆在奏報上落下蜿蜒軌跡:“著僧格林沁為靖逆將軍,率蒙古鐵騎三萬剿匪;張恪暫署戶部左侍郎,限旬日內呈《民變預警算盤圖》。”殿外更夫敲過半夜,燭光將“剿”字的最後一筆拖成頎長的血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