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21章 算糧破陣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嘉慶四年十月廿三,武昌城的菊香混著炭火味飄進總督衙門,林則徐盯著案頭的《白蓮教糧秣清冊》,指尖劃過“房縣老營月耗粟米三百石”的講明——這是按《保甲法》逐村覈減劫糧記錄,連絡被俘民夫供詞彙總而成,旁註“偏差不過一成”。中間攤開的《川楚陝倉儲黃冊》以分歧色彩標註:教匪節製區用硃筆圈點,僅竹山、保康有墨筆小字注“社倉舊儲”,儲量不及官軍屯田區的非常之一。

又命人取來《軍屯火器陣圖》,圖中“抬槍佈陣”法源自《火攻挈要》:“仰角以‘望山’為準,每降低一寸,射程加五丈。”硃筆圈注:“令炮手熟諳‘望山定度’,勿言‘仰角五度’——此西歐演算法,邊民不解。”

是夜,數據房內算生們依《九章算術·均輸》撥動算盤,算珠聲與更鼓呼應。而在大巴山新光複的地盤上,工匠正按《營建法度》鑿刻“屯田碑”,碑麵所記“墾田十畝,年收番薯三千斤”,皆取自直隸試行的番薯蒔植實錄——這不是超出期間的古蹟,而是將祖宗傳下的農書、法典落到實處的必定。

當晚,興安州屯田堡的攻防戰中,王聰兒的人馬瞥見堡牆豎起兩丈高的木牌,正麵墨書“本堡存粟五百石,按《賑紀》可支千人三月”,後背開列青壯男丁名籍,旁註“習刀者三十人,善弩者十五人”,皆依《鄉兵練習冊》舊例。堡丁瞭望時,以“旗語+梆子聲”通報敵情——旗分五色示方位,梆子點數報人數,此乃相沿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的通訊之法。

退至山穀時,月光照著道旁的“屯田碑”,碑額“永業田界”四字下刻著“東至山溪,西至鬆崗,南至官道,北至荒坡”,四至皆依《大清會典》“測量田畝,以步弓為準”,旁附裡正、甲長聯名畫押——這是清廷編修魚鱗圖冊的常法,並非奇技淫巧。智囊苦歎:“官軍不過把保甲、屯田的老體例做細了,我們卻連弟兄們的籍貫都記不全,如何敵得?”

“皇上,陝西急報,”軍機章京捧來黃綾折,“王聰兒攻興安屯田堡,堡民憑《保甲冊》辨賊。”

紫禁城的輿圖上,代表屯田堡的綠色算珠每日遞增,皆因新歸降的流民按《賦役全書》編入保甲,每十戶設一“糧長”,專司記錄墾田、收糧數據。嘉慶帝以《周禮》“司稼掌均萬民之食”為據,在《川楚陝安定折》上硃批:“賊以虛言惑眾,我以實田係民;賊以劫奪充糧,我以耕織足食——此非奇謀,乃循祖宗成法,以實心行實政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