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變法:數據治國_第12章 茶馬古道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這一晚,羅布藏的氈帳裡,小孫子指著合約上的算籌標記問:“阿爺,這像不像山神的足跡?”老藏商摸著孩子的頭笑了:“這是文殊菩薩的算盤,能算出雪山下的公允。”

當夜,邊貿公所的火塘旁,李煌用算籌擺出“茶馬互市均衡圖”:茶磚數量與馬匹數量的曲線在火光輝映下起伏。羅布藏俄然指著“餘茶論銀”的拐點:“漢人要銀,我們要布,可否用藏香、氆氌抵銀?”

蒲月初五,打箭爐的晨霧裡,漢商的茶磚與藏商的馬幫在石板路上交叉,茶香混著馬糞味飄向雪山。李煌蹲在邊貿公所的木欄後,用炭筆在羊皮紙上記錄:“川茶輸入一百一十萬斤,藏馬輸出僅八萬匹——較乾隆朝減六成。”他袖口的“數據房”火漆腰牌,在晨露中泛著寒光。

邊貿數據中間的油燈徹夜未滅,李煌正在繪製“漢藏物質流向圖”,每一個紅點都是算盤織就的商路。他不曉得,本身現在記錄的每一筆買賣,都將成為數據治世在邊陲的註腳——當算盤超越雪山,漢藏之間的商道,終將變成一條用公允鋪就的通途。

羅布藏的刀頓在“二等茶磚換銀三錢”的條目上。他曉得漢人茶商摻假已久,卻從未見過有人用銀秤和算盤來叫真。當李煌取出陳阿福新製的“茶葉濕度計”,銅針插入茶磚後顯現刻度“含水量一成五”,老藏商的神采終究和緩:“漢人算盤,倒像我們的酥油秤。”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